医疗机构布局以便捷为原则,综合服务半径、人口数量、交通便利程度、人群健康需要等因素,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合理的设置,不断提高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
(五)分级原则
按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规模不同,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科学规范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规模、功能及相互关系,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六)前瞻原则
医疗机构的设置要符合南京市区域卫生规划,与南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应该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人群期望和健康需求产生的影响。根据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一流医疗卫生服务基地目标以及跨江发展战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对医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功能的设置应具有前瞻性。
五、设置规划
(一)规划总体目标
通过规划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促进南京地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对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均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1、医疗服务体系
在未来5-10年时间内,南京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以结构调整为主。除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外,现有三级医院规模不宜再扩大,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主,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江宁、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5区县二级医院建设;根据居民健康需要加强专科体系建设,以现有的省、市重点专科为基础,有计划地加强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妇女、儿童医疗服务等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基本覆盖居民所有主要健康问题的专科体系;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需求。
2、院前急救体系
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市急救中心、各急救站与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的联系与协调,培训社区急救人员,提供社区急救,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院前急救体系。
对存量医疗资源以提高效率为主要目标,尤其是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效率。新增医疗机构的设置重点为新城区和医疗资源薄弱地区,鼓励社会力量在新城区和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举办有一定规模、有专科特色的医疗机构。
到2015年,南京市将形成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分工合理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市的院前急救体系,公办与民营医疗机构合理竞争、互为补充,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规划总体框架
按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总体目标将全市分为:资源控制区、资源稳定区和资源发展区。资源控制区指目前医疗资源在该区分布已经非常密集,相对过剩,未来严格控制在这些区域内增设医疗机构,现有医疗机构的规模发展也要受到限制的区域;资源稳定区指医疗资源相对密集,但还未出现明显过剩,随着未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医疗资源可以适度增加的区域;资源发展区指该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未来应鼓励新增资源向该地区倾斜的区域。根据目前南京市医疗资源在各区的分布现状,综合分析确定资源控制区为:鼓楼区;资源稳定区为:秦淮、白下、栖霞、下关和玄武5区;资源发展区为:建邺、雨花台、江宁、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7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