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技术中心,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逐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全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紧密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注重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五、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一)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要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产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农业产品和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着力构建“产地政府负总责、企业承担第一责任、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监督”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二)落实质量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制度
严格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产品,要进一步加大抽查力度,增强抽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抓紧建立对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产品的风险评估制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产品要严格实施召回制度。完善产品质量事故应急预案的演练,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事故,要做到立即报告、迅速介入、科学研判、妥善处理、准确披露,并对相关工作及时总结改进。
六、加强产品质量基础建设
(一)加强产品质量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逐步将产品质量法律法规纳入我市全民普法内容,着力增强全社会的产品质量法制观念。要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质量监督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推进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保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二)加快企业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
以企业强制性产品认证(3C)、生产许可和产品质量日常监督记录等为重点,加快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加入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信用登记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产品质量信用监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