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游艇制造业。扶持发展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威海白云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游艇企业。加快引进游艇配套企业,积极引进有关游艇驾驶培训与考核取证、游艇销售、维护保养、游艇展示、游艇俱乐部等项目,带动游艇制造业的发展。到2012年,游艇制造业初具规模,游艇制造及配套企业达到15户以上,年产销40英尺以下中档游艇300艘;年产销40英尺以上中高档豪华游艇30艘;全市游艇制造企业的各类游艇及配件销售额达到15亿元,实现利润3亿元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突出项目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三大聚集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向聚集区聚集,形成积聚效应。重点实施威海船厂搬迁改造项目、威海荣成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船舶制造项目、荣成市神飞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船舶制造项目等一批重大船舶工业投资项目。
(二)抓好战略重组,促进骨干膨胀。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资产重组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重点造船企业加快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推进战略性重组,把重点造船企业打造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
(三)加快结构调整,发展配套产业。引导中小船舶企业向运输船舶、工程船舶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加快引进船舶配套项目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的船舶造修企业向以配套为主的专业化方向转型,积极参与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快与十大重点骨干企业联姻,形成骨干带动、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关联产业链。不断优化船舶配套产业园区的发展环境,培育一批船用涂料、舾装材料、油料供应、物流服务等配套企业。
(四)提升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设计、技术装备、生产制造和管理模式,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鼓励扶持国内外船舶研究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研究机构,与我市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引导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加快技术中心建设,特别是建好我市与哈工大共建的威海市船舶设计与制造研究所,不断满足船舶企业的自主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人才需求,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力争到2012年,建成2家现代化总装企业,5家企业基本达到现代造船模式,市级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以上,把山东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船舶设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