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2005年起,厦门检验检疫局加强船舶压舱水现场监管,并参照国际海事组织推荐的做法,建议船舶进入厦门港前实施压舱水更换,对需要在本港排放、但未能完成公海更换的船舶压舱水建议消毒后排放。
(五)为有效控制压舱水排放,厦门检验检疫局与厦门海事局加强合作,互通信息,协同把关,建立了压舱水排放监管程序--在港排放压舱水的船舶必须持有厦门检验检疫局船舶检疫部门签发的压舱水排放许可,方可在海事部门申请压舱水排放;同时互通信息,联合执法,加大对违规排放压舱水的船舶的打击力度。
二、厦门检验检疫局积极开展压舱水科研工作,在研究压舱水转运所致的有害生物入侵和病原体传播问题上已取得一定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2003年12月起,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展厦门市科技项目“压舱水有害赤潮藻的检测技术及其检疫对策”(项目编号3502Z20034003)的研究。该项目为期三年,系国内首个针对压舱水有害赤潮藻的科研项目。通过研究和比较,提出适用于大部分压舱水赤潮藻检测样品的取样方法,描述了压舱水常见赤潮浮游植物名录、图谱和分类特征(硅藻46属143个种,甲藻7属8个种,裸藻1种,硅鞭藻1种,其他鞭毛类藻2种,硅藻休眠孢子3种,甲藻休眠孢子2种。其中硅藻中赤潮藻种类36种,甲藻赤潮藻6种类,硅鞭藻赤潮藻1种),建立了常见有毒赤潮藻的分子探针检测技术,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压舱水赤潮藻检疫措施,探讨了压舱水赤潮藻风险评估机制和控制对策。这些科研成果对保护厦门海域的生态平衡,防止赤潮灾害及其对环境、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2007年1月起,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908专项)的子课题“外来生物入侵灾害调查--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调查”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改良了技术方案,并试验了新的压舱水采样方法--自吸泵采样法,极大了提高了采样效率,扩大了适用船舶范围。
(三)论文与学术交流活动。2003年至今,共在各级学术期刊、论坛上发表压舱水论文10篇。2005年7月底,先后参加中国海洋湖沼藻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和国际应用藻类学会第十次大会,就项目科研进展与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并做了海报展示。2005年10月,参加在复旦大学举行的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并做了题为《船舶压舱水及其沉积物中赤潮藻类多样性及其潜在入侵危害研究》的报告。2006年6月16-22日,参加在珠海和香港举行的南中国海红潮预防和管理国际研讨会,向与会学者介绍了项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