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根据“全国农业科技年”的要求,继续扎扎实实地开展科技推广活动,重点抓好名特优新品种示范、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农机和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恢复技术示范、动植物保护技术示范和推广等,加大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综合应用力度,有效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更进一步地发挥科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要狠抓面向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努力拓展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层次,引导农牧民培训工作从简单实用技术培训向系统技术培训深化、从种养技术培训向种养加技术培训延伸、从单一生产技术培训向综合技能培训拓展,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和增收技能。
四、狠抓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强化落实,切实抓好自治区为农牧民办的“12件实事”,真正做到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通过“12件实事”的落实,争取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科技应用水平、农牧区交通、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等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牧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增加对农牧业和农牧区的投入,重点用于能够直接增加农牧民收入、明显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建设。要整合资金,形成合力,改善管理,提高效益,防止分散资金和重复建设。要抓住中央财政下半年增加国债投资的机遇,重点围绕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贫困地区电力设施建设等,认真开展规划设计,争取尽快申报立项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认真开展专项检查,落实整改措施,确保项目发挥应有效益。
五、加大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要大力发展农牧区二、三产业和非农产业,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农牧区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旅游服务业等,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分工分业,提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地吸收的能力。旅游优势区域要充分抓住非典疫情过后进藏旅游观光人数大幅度增加的机遇,以农牧民增收为出发点,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大力开展旅游活动和服务项目,把农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开展旅游服务活动相结合,以产品销售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以旅游活动促进农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力争把非典疫情对农牧民旅游收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要认真贯彻“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广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搞好劳务信息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牧民外出就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大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发展农牧民施工企业和队伍,加强对农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效益。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快推进农牧区小城镇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人口及各类经济发展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成为人流、物流、信息交流的中心。
六、狠抓动物疫病和防抗灾工作。要牢固树立加强动物防疫,减少疫病损失,就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思想,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治、控制和扑灭机制,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全面开展高密度免疫注苗、驱虫等工作,切实加大动物检疫力度,坚决做到不留死角。一旦发生重大病情疫情,要依法坚决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要把防抗灾工作贯穿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按照组织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充分准备、措施上严谨周密的要求,提早做好防抗灾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备无患。要抓好农业防霜、防洪、防雹及场上作物防霉变、防火等工作,确保颗粒归仓。要加强畜牧业抗灾及接羔草场的划分和预留工作,制定好草场使用计划,搞好牲畜棚圈等防抗灾设施的建设和维修、饲草料及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准备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抵御冬春季自然灾害的能力。要依靠气象预报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掌握和监视天气变化情况,加强信息联络,提高防灾减灾的科技含量。要搞好灾后扶持和救济工作,积极引导受灾群众广开门路,开展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确保灾区生产尽快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