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十五”期间,参照国家和农业行业标准,制定一批符合西藏实际的农牧业质量标准,重点制定蔬菜、种畜、种禽、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禽饲料标准,形成较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二是加强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建设。“十五”期间,在充分发挥现有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作用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以自治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各地(市)分中心为骨干的监测检验体系,满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需要。
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的力度。“十五”期间,制定《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依法强化对“菜篮子”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菜篮子”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定期开展农药、兽药、化肥、激素、添加剂和农业环境的监测和检验,从源头把住质量关。
四是推行市场准入和产品认证制度。“十五”期间,在7地(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配备农药残留检测仪器设备和人员,进行蔬菜残留检测工作,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入市场销售;积极推进持证上市,优质优价,对生产优质“菜篮子”产品的企业和农户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五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意识。
(三)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菜篮子”产品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
面对市场对“菜篮子”产品高档化、无公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及时调整“菜篮子”科技推广工作思路,努力引导科技工作由过去重点为增产服务转向为增效服务,由过去重点为增加数量服务转向为提高质量服务,由过去重点为产中服务转向为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一是全面实施良种化工程。“十五”期间,全区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开发和推广。重点推广蔬菜温室大棚栽培、反季节瓜果菜种植、畜禽配套饲养、冬季暖棚畜禽饲养、青贮氨化秸秆、冷水养鱼以及果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鱼类疫病防治等多项新技术。培育并推广一批名优新品种,提高“菜篮子”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二是加快“菜篮子”科技成果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菜篮子”产业素质和效益的提高。充分利用对口援藏省市的科技和管理优势,围绕影响“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关键性技术,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重点突破、解决奶黄牛品种改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等关键技术问题。继续扩大推广塑料大棚、高效日光温室建设技术及多层覆盖栽培、吊架栽培等常规实用技术,同时积极示范、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生产、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切实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
三是加大农牧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要加强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的示范推广,重点抓好蔬菜、肉类保鲜及系列产品开发、奶制品加工、菌类产品加工等技术应用,有效提高“菜篮子”产品的附加值。通过采取举办专题技术培训班、绿色证书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牧民宣传和普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多茬次栽培、立体种植、生猪直线育肥、奶牛高产、肉牛集中育肥及畜禽疫病防治等高产高效优质技术,使大部分农牧民都掌握1~2项“菜篮子”生产技术,增强对“菜篮子”产品生产技术的吸纳和应用能力,加快实用技术推广步伐。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