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区“十五”期间“菜篮子”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市场体系建设,狠抓市场培育、开发和管理
一是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各地要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坚持常年性市场和季节性市场相结合、固定网点和流动网点相结合、发展传统市场与培育新兴市场相结合”的要求,依据“菜篮子”产品的生产规模、流量流向、交易习惯和交通地理等条件,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市场建设规划,在重点地域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集散市场,实现“菜篮子”生产与市场的对接。要大力培育农牧区市场主体,扶持发展农牧区经纪人、营销大户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牧民流通组织,发挥其贴近农牧区、熟悉农牧业生产、掌握市场行情的优势,开展农畜产品营销活动,有效提高商品率。
二是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禁止有害农畜产品进入市场,从源头上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要严厉打击市场中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制止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坑害消费者行为,改善蔬菜进城管理办法,为“菜篮子”产品顺畅交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牛、羊、猪定点屠宰进行合理布局,使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肉。
三是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加强市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实施农牧区市场信息服务工程,搞好省地县级信息平台建设,把信息体系向重点县乡、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专业大户延伸,定期发布市场供求、价格、生产动态等信息,指导企业和农户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经营内容,提高“菜篮子”经济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菜篮子”产品竞争力。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基地建设,各地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各地的资源特色,建设一批无公害“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带动绿色食品为主导产品的发展,引导“菜篮子”工作向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要以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订单农业,有效提高“菜篮子”的市场化水平。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龙头企业,各地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提供服务的作用,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促进“菜篮子”工作加快发展。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加强企业和农户的结合,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
(二)强化质量管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确保“菜篮子”产品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