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监控经济运行,密切跟踪形势变化。中央扩大内需目的在于防止经济下滑。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防下滑这个根本任务,密切跟踪国内外和全市经济形势,实时动态监测,抓好生产综合调度。除GDP、投资、财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常规指标外,还要关注油、气、电、运和工业产销率等指标,对实体经济逐月加以监测,特别要加强对房地产、汽车、钢铁、金融等关键行业的跟踪。强化对煤、电、油、气、运的综合平衡和调度调控,完善重要资源储备,做好各项生产要素保障。一旦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出台。
(二)促进一批“中央1000亿投资”项目落地,确保带动作用如期见效。当前,国家新增中央投资1000亿元,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社会事业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程,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工程等六大方面。有关部门要抓紧对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一批“中央1000亿投资”项目在重庆落地实施。对纳入“中央1000亿投资”计划的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500公里农村公路,250个乡镇兽医站,50万人饮水安全,10万个农村户用沼气,150个农村联户沼气,玉滩水库、泽渝二期等骨干水源工程,一批粮油仓储设施,高速公路,江北机场三期扩建,兰渝铁路、渝利铁路、遂渝铁路二线,一批县级重点医疗设施和乡镇卫生院、计生站、文化站,贫困县农村初中校舍建设,20个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建设,300公里污水管网,区县(自治县)城镇垃圾收运设施,通用核电站专用冷水机组和风机产业化等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有关部门要加强新增投资计划统筹协调,及时分解下达计划,尽快拨付资金,统筹解决好地方配套资金问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增中央投资拉动效应,带动各类资金投入,原计划平衡的资金来源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这批项目事关民生和长远发展,总投资达700多亿元,要全部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特事特办快办,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抓紧做好投资项目节能、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和审查工作。全力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强化施工组织工作,将新增投资及时用于土建安装和设备购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采购订单,拉动当期经济增长。在努力加快建设进度、加大投资强度的同时,要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加强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与审计。
(三)突破一批重大项目,乘势而上增强发展后劲。要着力抓好国家在2010年年底前安排1.18万亿元中央投资的机遇,围绕“3000亿元畅通重庆”、“3000亿元宜居重庆”、“1000亿元新农村建设”、“500亿元森林工程”、“500亿元节能减排”、“500亿元和谐民生”等专项规划,做好策划,细化项目,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将我市一些投资量大、产业链长、自主创新能力强和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项目纳入中央投资支持范围,确保明后年争取中央投资不断取得新成效。要树立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与争取国家批准我市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等重要的思想,抓住国家加快审批核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重大项目机遇,围绕“1000亿元能源保障”、“5000亿元九大类优势工业”等专项规划,加强协调,部门联动,跟踪国家重点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情况,力争一批前期工作长期推进较为困难的核电、小南海电站、炼化一体化等重大战略项目在中央支持下加快实现突破。对已列入国家规划的城际铁路、郑渝昆铁路、巫山机场、观景口水库、白马电站、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程,积极争取国家加快审批核准,尽快实现开工建设。要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完工投用一批、在建实施一批、开工支撑一批持续滚动投资量。要加大工作力度,策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使全市重大项目储备达到1.5万亿元以上。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