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条 发生伤亡事故的企业,要积极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作出标志、拍照或绘制事故现场图。事故现场的清理,如无特殊原因,必须经调查单位和当地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工会和检察院同意。
第四十六条 各类伤亡事故,分别由下列人员和单位负责组织调查:
一、轻伤事故,由车间主任负责;
二、重伤和轻伤多人事故,由企业领导人负责;
三、重大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
四、重大恶性事故、特大事故,由市人民政府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
第四十七条 重大恶性事故和特大事故发生后,要由人民政府指派的领导人或由经济管理部门领导人负责组成调查组或调查委员会,负责对事故的调查工作。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工会和检察院要派员参加。
第四十八条 在事故调查中要分清事故性质:
一、责任事故,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
二、非责任事故,指由于自然界的因素而造成不可抗拒的事故;或在发明创造、科学实验活动中发生的无法预料的事故。
第四十九条 在事故调查中,要认真查清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者并提出处理意见。如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不一致时,按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由劳动安全监察机构提出结论性意见。
第五十条 事故原因查清后要认真吸取教训,制订改进措施,指定专人负责,限期完成。
第五十一条 重大事故自发生之日起,限二十日内提出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特殊情况亦不得超过一个月。参加调查组的人员,均须在事故报告上签字。
第五十二条 发现破坏性事故时,应按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分清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一、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为直接责任者;
二、在直接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为主要责任者;
三、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为领导责任者。一起事故涉及多方面责任时,要分清主次轻重,分别予以追究。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一、由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无安全技术措施或审批贯彻不及时,职工无章可循,造成死亡事故的;
二、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职工未经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造成伤亡事故的;
三、因设备超过检修期限,超负荷运行或设备有缺陷,造成伤亡事故的;
四、因作业环境不安全,或安全装置不齐全,造成伤亡事故的;
五、由于挪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造成伤亡事故的;
六、违反职业禁忌症的有关规定,造成伤亡事故的;
七、在施工中违反设计规定和由于擅自修改设计,造成伤亡事故的;
八、在事故发生后仍未采取防护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