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2 区内主要断裂及褶皱构造
描述区内及附近主要断裂和褶皱构造,要注意采用一般通用的名称,并尽量收集描述构造的展布方向、性质、产状、规模、活动情况以及与评估区的距离及影响等要素特征。
关于北京山前及平原区隐伏的主要断裂构造名称,建议采用附件三中列的名称。
3.2.2.3 地层分布及特征
评估区出露或隐伏的岩石地层描述,可按照1996年7月出版的《北京市岩石地层》中的统一命名原则加以命名与描述。为了参照对比地层层序名称,以便对应统一,也一并列出了“北京市区域地质志”采用的名称,见附件二。
关于第三系与第四系地层划分问题,1996年岩石地层清理时未统一清理,应按照1991年出版的《北京市区域地质志》统一命名。为了便于对照,也相应列入《华北地层表·北京市分册》与《北京水文工程地质队》的命名,以便对应统一,见附件二。
3.2.2.4 岩浆岩:可按照侵入岩与火山岩类分别描述其特征。
3.2.3 水文地质特征
简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地下水位、水质的动态变化及开采现状分析等。
3.2.4 工程地质特征
主要阐述区内第四系工程地质条件;有基岩出露区应调查其工程地质条件及岩石力学特征和影响。
3.2.5 地震地质概况
调查评估区及附近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地震灾害特点及近期地震活动情况,尽量阐述地震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等。
4.危险性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4.1 评估区危险性地质灾害类型的确定
北京地区不同地貌单元的环境地质背景、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强度、地质灾害种类及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均有所不同,因此确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种类应依据本市一定地貌单元内所发育的潜在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判定(表8)。
北京地区地质灾害评估种类划分表
表8
---------------------------------------
|地貌分区 |危险性地质灾害评估种类 |
|---------|---------------------------|
|冲洪积平原区 |地面沉降、沙土液化、活动断裂、地裂缝等 |
|---------|---------------------------|
|山区(含山前地带)|泥石流、活动断裂、斜坡变形(坍塌、崩塌、滑移)、塌陷、|
| |滑坡等 |
|---------|---------------------------|
|山间盆地 |活动断裂、沙土液化、泥石流、斜坡变形等 |
---------------------------------------
4.2 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是指对现有潜伏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其任务是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等进行危险性评价;对稳定性或危险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变化趋势作较深入的分析,判定其性质、变化、危害对象和损失情况等。
4.3 预测评估
预测评估是指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其任务是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评估是否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沙土液化、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在评估中可按三类评估级别及建设用地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予以预测评估。
4.4 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的任务是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级别(见表9),对土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防治诱发地质灾害或另选场地的建议。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表9
---------------------------
|确定要素 |稳定状态|危害对象 |损失情况|
|危险性分级| | | |
|-----|----|---------|----|
|危险性大 |差 |城镇及主体建筑物 |大 |
|-----|----|---------|----|
|危险性中等|中等 |有居民及主体建筑物|中 |
|-----|----|---------|----|
|危险性小 |好 |无居民及主体建筑物|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