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裂:收集建设用地及其邻近地区的钻孔、物探、遥感、航磁及地形变等资料,通过断裂两侧基岩和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变化,了解活动断裂的分布、性质、规模及近代活动特征。分述各活动断裂的名称、产状、性质、活动强度、距建设场地的距离以及对建设场地的影响。对活动断裂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绘制建设场区区域地质构造图,该图应标出建设用地的位置和范围。可根据调查资料,绘制相应的地质剖面、第四系厚度分布或其他表明断裂活动现象的图件。
地面沉降:对建设用地及其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区的位置、形成时间、沉降速率、范围及灾害现象进行调查。对地面沉降形成原因、发展过程、速度与态势进行评估。属一、二级评估的要依据相应公式计算当前地面沉降总量,三级评估则可进行半定量或定性评估。
地面沉降区内若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构造活动,则应考虑构造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叠加影响。对地面沉降发展趋势进行定量计算,获得一定年限内的沉降量预测值,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估。
应绘制建设场区地面沉降现状图(等值线图),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也可编制能反映建设用地地面沉降现状和发展态势的其他类型曲线图或剖面图。
沙土液化:应对建设用地及邻近地区沙土液化灾害现象进行调查,了解沙土液化所造成的破坏形式与灾害程度。对建设用地的地下水位埋深、土层的物质组成、结构等进行调查,根据建设用地所设防的地震烈度区,依照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规定,用定性判别法确定场区沙土液化的可能性,并可采用标准贯入法、剪切波速法或其他有效方法进行判定。若采用了定量或半定量判别,应列出相应的参数或计算公式。根据相关工程测试及参数计算结果,对沙土液化的可能性与危害性做出评估,并编制一些能说明沙土液化可能性的插图。
地裂缝:地裂缝的评估主要是查明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查明地裂缝距建设用地的位置与距离;分析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产生的原因。根据地裂缝延伸方向、规模、发展趋势及对建设用地的影响进行现状评估。应绘制地裂缝分布图,比例尺可依实际调查与评估需求来确定,以能确切清晰地反映地裂缝发展趋势及其与建设用地的相互关系为目的。
泥石流:调查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模、灾害损失及形成背景情况,如地质、地形、降雨量、植被、不良地质现象、人类活动影响等。确定泥石流的类型、流体性质、发生方式、暴发频率、降雨强度、最大物质冲出量、物质组成、堆积体范围及次生灾害情况。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对泥石流的危险度及其对建设用地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调查评估可采用遥感判释、野外实际测量、调查走访、经验公式计算等多种手段相互结合的方法。必要时可实施槽探、剥土等轻型山地工程。
应绘制建设用地泥石流分布图,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5000-1:10000,还可根据需要编制相关沟床纵坡图、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图、沟谷断面图等。
地面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出现的时间、地点、类型、形状、规模、范围及造成的损失。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其成因类型及危害性,对是否可作为建设用地进行评估。
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地下采空有着直接关系,故应调查了解建设场区地下采空情况,包括采空区空间位置、范围、深度、形成时间及采空顶底板岩石性质、产状、工程地质特性,由此对地面塌陷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办法。
斜坡变形(崩塌、坍塌、滑移):依崩(滑)塌堆积物和地层岩性特点,调查建设用地及邻近具有相同地质地貌条件的地区是否出现过岩体崩塌或土体坍塌、滑移等斜坡灾害。调查崩塌的类型、体积、垂直与水平落距及成灾情况,查明崩塌体的岩石性质、产状、节理发育密度及引发崩塌的原因等情况。并着重对具有相同地质地貌和外部诱发条件的建设场区斜坡外形特征(坡形、坡向、坡长、坡度及坡高)、斜坡结构类型(风化深度、卸荷深度)、岩体结构(类型、层厚、裂隙组数、块度)、结构面特征(产状、长度、间距)、土体特征(名称、密度、稠度)、下伏基岩特征(岩性、产状、埋深)和地下水状况(露头、补给类型)进行调查。评估斜坡变形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调查以实地勘测为主,配以适当的山地工程(探槽、剥土)或物探测量。应附斜坡变形分布图,比例尺一般在1:2000-1:5000,甚至更大。可依情况附相应的素描图、剖面图、裂隙发育统计图等。
滑坡:了解建设场区周围地质环境条件、构成滑坡的要素的空间组合特征;查明滑坡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灾情及主要诱发因素。对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潜在危害性进行评估。除对危害建设用地的滑坡进行现状评估外,还应考虑建设用地实施工程建设中,因开挖坡脚、砍伐植被或因建筑物本身荷载引起的滑坡危害的可能性与危害性进行评估。根据调查程度绘制滑坡剖面图、平面图或素描图,此类图也以大比例尺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