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户口在本市,但人在本市外居住半年以上的。
(六)经县(市)区人民政府认定其它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第十条 申请农村低保待遇人员的劳动能力分为终身丧失劳动能力、终身丧失部分劳动能力、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具备完全劳动能力5个等级。
农村低保对象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工作管理和有争议鉴定结果的裁定,由县(市)区民政部门牵头,会同卫生、劳动、人事、残联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委员会负责。具体鉴定工作由县(市)区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委员会根据需要指定专门医院承担,其它部门和医院的劳动能力状况鉴定结果须经县(市)区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委员会确认后,方可作为申请农村低保待遇的依据。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和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对象每年复查一次。
第三章 保障标准
第十一条 农村低保标准由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维持最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穿、住、用费用确定,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我市现行农村低保标准暂定为家庭年人均收入650元。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波动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二条 农村低保待遇分别按下列规定享受:
(一)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抚)养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抚)养人,但其无赡养、扶(抚)养能力的,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全额享受;
(二)有一定收入的,按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农村保障标准差额享受;
现阶段保障金差额发放分为三档,即:根据家庭年人均实际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就近靠档。
一档:年人均保障金为300元(月人均25元);
二档:年人均保障金为420元(月人均35元);
三档:年人均保障金为540元(月人均45元);
(三)保障对象中的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高龄老人(69周岁以上),在正常的农村低保待遇基础上,上浮20%。多种身份并存的,不重复计算,只上浮20%。
第四章 收入计算
第十三条 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按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收入统计口径计算),具体包括:
(一)农林牧渔、建筑、运输、加工、服务业等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