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设置与开发
1.技工学校开展劳动预备制教育与培训,应根据培养对象与目标及国家有关规定,适度加强文化基础教育。2001年,全市将首先对实施技工学校教育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设置作出具体规定。并要求普遍开设计算机(含应用英语)和职业指导课程,同时允许学校自行开设选修课程。课程开发要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2.技工学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都应注重关键(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技术基础理论和实习课程都应以职业(工种)技能标准为导向,从职业活动的必备能力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规律出发,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时间性。并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以不断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2005年以前,重点抓好实习课题及计划的制定和评议工作,并通过总结和推广“一体化”教学经验,推行和扩大“模块式”教学法的试点,开发并推出一批实用教材。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1.各学校要集中财力提高主导专业(工种)的现代化装备水平,特别是骨干示范校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工种),教学装备要达到全市一流水平。近两年,各校要注重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的充分利用,大力推广并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2001年,全市将组织现代教学手段开发与利用交流活动并评选优秀成果,以促进全市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学校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
2.各校要加强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传播与宣传,鼓励教师开展多方面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并通过举办研修、交流、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要继续加强各专业(工种)实习教学法的研究与培训,2005年前,全市将组织各主导专业(工种)“实习教学法”编著的投标和优秀研究成果的评选工作。
(四)教学组织与制度
1.各校要结合实施劳动预备制教育和开展各类职业培训,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改革招生制度,并创造条件实行更加灵活的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全市将进一步完善学业证书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并在2001年选择5所学校积极推进学分制试点工作,逐步使学生在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标准时,都能取得相应的证书。
2.各校要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能力培养的主导作用,并结合模块式课程体系的逐步建立,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改变现行文化、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课程彼此隔离、各成系统的分段教学组织方式。2001年全市将制定“技工学校教学管理规定(试行)”,以改善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