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1999)

  4.积极发展农村生态型村庄。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全面规划农村居民点建设,逐步使农村居民每户拥有一处适用、卫生、美观的庭院。结合农村居民点改造,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提倡家畜和家禽圈养,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改善农村居住卫生环境。允许农村群众在庭院周边拥有一定生产用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与加快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微水发电、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薪柴的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七、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全社会树立起建设生态省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实现公众、企业、决策管理者生态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社会树立起“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观。
  1、制定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按生态省建设的要求,抓紧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方面滞后领域的立法,对我省现有法规进行清理复核,对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有关内容和不够完善的法规进行修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配套完善。近期制定有关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和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的法规规章。
  2、加强国民生态教育。编制生态省建设宣传教育方案,明确生态省建设宣传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尤其要“从娃娃抓起”,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青少年开展以认识和保护海南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夏令营、冬令营、环境公益等活动,推行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干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
  把生态教育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布局,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开发式移民,将中部生态敏感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居民迁移至平原台地,帮助贫困农民脱贫,减轻人口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3、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活动,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4、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八、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行政保障
  1、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领导。生态省建设是一项跨市县、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拓性、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各市县尤其是生态示范市县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生态示范市县政府及环境、林业、旅游、建设、水利、工业、农业、教育等有关部门,要依据生态省建设纲要制定本市县和本部门的具体实施计划,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实施。实行生态省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由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生态省建设成效列入工作业绩考核内容。
  2、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域开发计划时,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建设要求,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估。各个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时,要相互协调配合,提倡在考虑全面信息基础上的综合决策。生态省的建设目标要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工作目标和建设任务。切实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3、认真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否决制度。在项目审批阶段,对有较大环境影响、不符合规划布局的建设项目予以否决;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等活动中,对未严格执行“三同时”、出现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企业予以否决;在市县和乡镇等行政区域的评优创建活动中,对那些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出现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予以否决。
  4、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按照资源管理与行业管理分离的原则,建立资源环境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上级有关部门对生态示范市县的规划、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