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贯彻国家确定的“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自然保护方针,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边建设边保护的原则,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土地、森林、水、矿产、海洋资源,增加湖泊、水库和城市水面,减轻生态环境压力。重点加强热带天然林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保护生物多样性。近期要杜绝绕山垦植、毁林开发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效遏制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促进全省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海洋生态圈保护
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方向是:保护近海环境,控制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源,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珊瑚礁,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近期要杜绝破坏珊瑚礁的行为,使珊瑚礁和海洋生物资源得到逐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加强珊瑚礁保护。严禁采挖珊瑚礁,保护和恢复海南岛近岸珊瑚礁,加强对西沙群岛、南沙永署礁等珊瑚礁核心区的保护管理。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保护区为基地,研究珊瑚礁恢复技术,促进珊瑚礁的加速生长和恢复。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加大渔政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掠夺式的作业方式,划定海洋特殊功能保护区,加强对幼鱼保护区、禁渔区和海龟、玳瑁珍稀海洋动物重点繁殖地的保护与管理。重点保护本岛周围的浅海渔业环境,增强渔业发展后劲。
(二)海岸生态圈保护
海岸生态圈包括沿海滩涂、红树林、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和内海泻湖等,是水陆生态交错带。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方向是:营造和更新改造现有的沿海防护林,保护沿岸红树林,规范管理滨海采矿和养殖活动。近期要确保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合拢,逐步形成防护、经济、热带风光三位一体的多功能防护林体系,杜绝养殖业和滨海采矿业对海岸的破坏和污染。
保护、恢复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带。加强对现有的红树林的保护,禁止各类开发活动破坏红树林。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加快红树林的恢复。清查取缔沿海防护林带的养殖塘(池)及其他垦植项目,加大沿海防护林的营造和抚育力度,加快恢复沿海防护林。更新和改造沿海防护林,在部分林带套种或改种椰子。
规范滨海采矿、养殖等开发活动。禁止乱采乱挖滨海锆钛矿等矿产资源,严禁破坏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滨海锆钛矿开采中要做好矿区复垦工作,要把复垦工作和海岸带的生态恢复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严格管理沿岸养殖项目,禁止毁林养殖。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和加强海域使用审批管理,逐步引导内海泻湖和海岸的养殖企业与专业户发展近海深水养殖业,减轻海水养殖对海岸带的污染和破坏。
(三)沿海台地生态圈保护
沿海台地生态圈包括沿海平原、台地和低丘地区,是我省人口密度最高、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生态交错带。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合理利用土地、大力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治荒漠化。近期要基本遏制住土地进一步退化和局部地区荒漠化,杜绝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确保各类人工生态系统稳定,并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加强林业建设。做好林地利用规划,严格林地使用审批,实行林地面积总量控制和森林分类管理和分类经营制度;加大对商品林的监管力度,采取有效的生态保育措施,避免生态资产流失。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组织群众开展“绿化宝岛百万人大行动”,推进椰林工程。重点加强道路、河流、农田、热作园、果园防护林网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荒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林、防护林建设,加速浆纸林基地建设。
完善现有保护区管理。对现有自然保护区进行清查整顿,明确划定保护区边界。对没有保护价值、不具备保护条件的小型自然保护区,按照法律程序予以取消或改为风景名胜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作用。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贯彻新的土地法,抓紧制订全省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鼓励和扶持土地整理,对西部地区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逐步缩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积。注重耕地的用养结合,鼓励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地肥力。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加强现有菠萝地的改造,防止水土流失。
(四)中部生态护育区保护
中部生态护育区主要包括中南部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山区,该区是海南的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是我国生物多样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我省的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对热带天然林进行封育,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近期要杜绝烧山垦植现象,对超过25°以上的坡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逐步使热带天然林的郁闭度得以提高。
加快封山育林区建设。对现有林相较好的热带天然林进行封山护林,对现有天然残次林进行封山育林。到2005年,封山育林面积保持23万公顷,逐步提高天然林的郁闭度和林分质量,建成以热带雨林为支柱的热带天然林体系。全省天然林覆盖率达到19%。
加强中部山区自然保护区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尖峰岭、五指山、吊罗山、坝王岭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热带雨林、珍稀濒危物种和水源涵养区。以山系为框架,有计划地新建或扩大一批自然保护区,使中部山区自然保护区面积从原来的14万公顷增加到25.6万公顷。建设什运——细水、五指山——吊罗山等生态廊道,将海南中部主要自然保护区联片成网,形成整体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保护物种和种质资源。建设珍稀濒危和农用、药用野生物种就地保存和迁地繁衍基地。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力度,严禁非法猎杀、出售和消费野生动物。开展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和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络,近期重点建设尖峰岭和吊罗山2个生态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