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1999)

  ——土地退化严重。我省大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70%的农田缺氮、磷、钾,土地贫瘠化现象比较普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比较严重,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万公顷,荒漠化面积10.6万公顷。
  ——海岸带和近海资源屡遭破坏。近50年来,红树林面积已减少一半多,珊瑚礁分布面积和岸礁长度分别减少了55.5%和59.1%。
  ——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过去50年,有200多个物种濒临灭绝,少数物种已经绝迹。沿岸近海14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都不同程度出现衰减和消失,多种传统经济鱼类难以形成渔汛。
  随着经济开发建设强度的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要在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必须探索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生态省。
  二、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
  建设生态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抓好一批有示范作用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的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各地一定要从各自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宜的规划和发展措施,各种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效益,不可盲目照搬、一哄而起。——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要勇于试验,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现有条条框框,探索新的思路、新的做法。充分运用全国人大常委会赋予海南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权,使改革的成果固定化、法制化。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做到科学规划、科学组织、科学治理、科学开发。
  ——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建设生态省的根本着眼点是可持续发展,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全社会树立起爱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全社会广泛参与。建设生态省需要全省公众、各团体和组织的共同参与,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把生态省建设变成全省人民的意愿和行动。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省建设资金。
  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3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发达的生态经济,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适宜绿化的土地全部植树种草,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根本治理;大气、水体、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成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生态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基本实现生态化生产,工业企业全部开展清洁生产,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
  ——人居环境舒适优美。城镇每户居民拥有一套使用功能比较齐全的住宅,供水、能源、交通、环保等住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镇空闲土地全部种花种草,农村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实现城乡的绿化、美化和净化。
  ——形成繁荣的生态文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全民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养成自觉的生态保护行为。
  到2030年,海南生态省建设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1、近期阶段。从现在起到2005年,用大约6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人为因素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得到遏制,建成一批示范区域和示范工程,为建设生态省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主要目标:新增森林面积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5%;营造沿海防护林2万公顷,建成完整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治理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2万公顷,土地荒漠化得到初步治理;巩固“一控双达标”(即把全省环境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总量指标内,全省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镇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成果,工业“三废”治理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成为“制冷剂无氟”、“无白色污染”的省份;海口、三亚、儋州、琼海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治理,主要城镇、旅游区和骨干公路实现绿化、美化、净化,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建成4—5个生态示范市(县)、20个示范乡镇、50个示范村;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发展一批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生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初步建立起生态省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全民的生态意识明显提高。
  从现在起到2002年是实现近期目标的关键时期,务必要起好步、开好头。在2000年要实现“一控双达标”;有效遏制局部地区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大搞植树造林,实施350万亩浆纸林、百万亩椰林、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闭合四大工程;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市(县)、城镇、村、住宅小区,兴建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实施以青少年和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生态教育工程。
  2、中期阶段。从2006年到2015年,用10年左右的时间,各市县、各行各业都按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建设,条件较好的市县率先建成生态市(县),全省形成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初步建成生态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