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村卫生“三项建设”
我市的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工作通过十年的努力,共完成建设项目27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45个、妇幼保健院14个、卫生防疫站14个,共建设各类房屋52万平方米,共完成投资5.7亿元。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病人治愈率由1991年的71.4%上升到1999年的75.13%,病死率由1991年的1.5%下降到1999年的0.23%。
全市区县妇幼保健机构新建、改建、扩建面积达6万平方米,共投资9073万元,床位数由80年代末的657张增加到857张,大部分妇幼保健机构装备了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目前,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免率达98.69%,母乳喂养率达75%以上,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95‰和17.53/+万,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等一系列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各区县卫生防疫机构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新建业务用房5.5万平方米,装备万元以上设备均在十件以上。卫生防疫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农村中的主要传染病逐年下降,其中痢疾和麻疹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二、“十五”期间基层卫生事业面临的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首先是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和领导不到位,一些区县、街道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一些需要多部门协调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有些虽颁发了文件,却令行不畅。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用房问题,1998年市计委、市财政局等八个委办局联合下发的文件中要求“各区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网点业务用房的优惠政策,无偿或低租提供业务用房”,但至今不少区没有落实。
其次,卫生资源缺乏与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并存,未能统筹规划,没有建立有序的竞争机制,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仍没有改变以医疗为主的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还不到位,使社区的慢性病防治工作落不到实处。
第三,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素质水平偏低。据北京市卫生局1999年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调查统计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中专学历占53.8%,大专学历占26.6%,大学本科学历占9.9%,研究生学历占0.06%。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规范化、系统化训练,因此其业务水平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