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五”期间,我市各级人事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创新引进人才的方式,吸引各类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除调动方式外,还采用以下方式:为事业单位接收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国内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开辟“绿色通道”,为其本人及家属提供各种优惠;为博士后人员提供发展空间,争取更多出站博士留在佛山工作;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创造一个局部优化、适合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人才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特聘工作证》制度,特聘人员在聘期内享受我市同类人才的待遇;多渠道、全方位地引进人才,每年都组织招聘团到各地招揽人才。“九五”期间引进人才数约 5万人,年均引进人才约1 万人,在引进人才的总量中高级职称405人,中级职称2732 人;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4.08 万人;引进第三产业人数达2.39 万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48.4%。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不断探索人才流动的新机制。全市各级人才智力市场硬件和软件建设并重,积极开展人才求职、招聘、流动、大中专毕业生推荐就业、人事代理、智力成果中介等服务,较好地发挥了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努力提升人才市场的档次,建立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改善对中高级人才的求职、招聘服务;建成珠三角联合人才网,实现网上人才求职招聘和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初步实现原来单一的有形市场向有形和无形市场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
3、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外人才智力工作的力度,吸引外国专家和留学人员来佛山工作。“九五”期间应聘到佛山工作的国(境)外专家 605名,留学人员99 名。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1997 年我市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对来创业的留学人员提供享有开发区税收、金融、信贷、进出口、项目基建用地、项目扶持、生活定居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进入创业园的留学人员企业 3家,全市留学人员创办和管理的企业有 5家。围绕我市高新技术和“三高”农业的关键项目,实施了国家立项引智项目 52项,获得国家资助款88.97 万元人民币。在引进的国(境)外专家中,1 名专家获国家友谊奖,9 名专家获省“南粤友谊奖”。成功举办首届佛山友谊奖颁奖大会,10 名专家荣获“佛山友谊奖”。
(四)蓬勃发展的干部培训教育事业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示,“九五”期间,开展了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适应性培训教育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公务员队伍先后开展了初任、任职培训、年度考核中被定为基本称职、不称职人员的离岗培训以及普及计算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课培训,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科研攻关、引进技术设备与考察相结合;请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专题讲座与系统深造相结合等形式,落实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学习不少于 100个学时的要求。还为近1.2 万名的军转干部、大中专毕业生、人事干部举办了上岗前培训,并与高等院校合办学历班、证书班,共1.1万人次参加学习。
1998年,对全市继续教育基地进行了审核认定,先后确定了 27家条件较好、管理较完善的培训教育机构为市级继续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佛山市干部学校为主体,包括市、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培训中心在内的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网络。
(五)存在问题
1、人才队伍虽然能基本满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与“科教兴市”战略要求仍存在差距,主要是人才队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分布失衡,复合型人才缺乏,制约了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人才结构以及分布不够合理。传统产业的人才较密集,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的人才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和卫生部门,直接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才较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高、中、初级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3、人才的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市虽然按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利益共同的激励机制,通过创新引进人才的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落实还不到位。主要是宣传的力度不够,用人主体的观念还有待转变,人才评价机构还不够健全,评价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使新机制的实施受到影响。
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加上科研实验设备档次低、地区内专业配套差、科技人员再提高机会少等因素,使人才队伍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