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业属高耗能行业。由于电力紧张,去年以来全市水泥企业一直在限电的情况下运行,大部分企业生产设备时停时开,生产能力发挥不足;一些新建成的大型干法水泥因此不能按时投产达产,企业经济损失较大。今年全市缺电形势更加严峻,加之煤炭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能源要素制约加剧,将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特别是一些大型项目,很可能竣工之日就是关停之时。
(五)交通运输矛盾突出
今年上半年,我市具有优势的水路运输问题突出,航道堵航现象十分严重,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至2004年底,全市将形成年产2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据测算水泥成品、水泥熟料、原材料、混合材、煤炭等产品的日运输量将达到18万吨,特别是生产能力比较集中的长兴地区,现有交通运输设施已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生产能力的需要。水、陆交通运输矛盾将在今明两年集中显现。
三、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措施
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引导我市水泥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水泥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和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淘汰机立窑和推进粉磨站合理布局,加快优质水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进一步强化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1、控制总量。根据我市的石灰石资源储量情况,全市水泥生产能力宜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目前,全市建成、在建、拟建(已审批)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已达到160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2000万吨左右,因此原则上不再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
2、调整结构。我市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抓好现有机立窑及其它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与退出,积极探索和建立众多机立窑退出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分期分批淘汰机立窑及其他落后生产能力。力争至2005年末,淘汰压缩机立窑生产能力50%,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的比例达80%以上;至2007年底,原则上全部淘汰机立窑。
3、提高质量。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原则,有效推进粉磨站建设进程,与大型熟料企业配套平衡,优化行业组合,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水平。支持条件合适的日产2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发展纯余热发电,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重视节约能源,缓解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