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参照维持当地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必需支出的费用确定。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以及物价波动情况适时调整。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后,由当地人民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包括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的资金和中央及省人民政府转移支付资金。各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每年年底前,提出下一年度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部门预算计划,按季度将资金拨入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并按月拨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财政专户,保证及时足额拨付保障金。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第九条 为保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工作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十条 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应当如实提供下列家庭实际收入情况: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助及其他劳动收入;
(二)离退休金、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退职金、职工遗属生活费等;
(三)储蓄存款及利息,各种有价证券及红利;
(四)出租、变卖家庭资产获得的收入;
(五)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
(六)继承的遗产和接受的赠予;
(七)各种补偿金和一次性安置费;
(八)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应当计入的其他家庭收入。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中既有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的,只保障非农业户口家庭成员的最低生活。对农业户口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的收入,计入家庭实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