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城区重点加强了城市煤烟型污染控制工作,采取了取缔燃煤锅炉(大灶)和露天烧烤、硬化绿化"双覆盖"以及机动车尾气治理等举措,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目前我市烟控区覆盖率达100%,与"八五"相比,城市气化率由70%增至97%;集中供热普及率由30%增至5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由40%增至51%,还实现了机动车"禁鸣";建成区绿化率由31%增至35%;机动车尾气达标率由60%升至80%,郑州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2000年跃居全国第十二名,连续8年蝉联全省第一。
4.全市环境质量呈现出可喜变化,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九五"期间,我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与"八五"末相比,TSP年日均浓度由0.474mg/m3下降到0.316 mg/m3,下降33%; SO2、NOX年日均浓度分别由0.063 mg/m3和0.095 mg/m3下降到0.05 mg/m3和0.03 mg/m3,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0年7月至2001年6月,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环境双达标"验收。
"九五"期间,市辖主要河流水污染物浓度较"八五"有大幅度削减,与1995年相比,双洎河新密、新郑断面COD浓度分别下降了77%、81.7%,贾鲁河出境断面下降了46.7%,伊洛河断面下降了46.7%,颍河白沙水库断面COD浓度达到地面水II类水质标准要求。
(二)郑州市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九五"期间,郑州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全市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削减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仍很艰巨。
1.巩固"双达标"成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
截至2000年底,全市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但是目前的工业污染源达标层次还比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同时,加强现有污染源的监督管理,防止企业超标排污,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2.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我市现有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低、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企业所占比重大,新密小造纸和巩义小水泥、耐火材料及登封小冶炼等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全市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环保产业尚需扶持和发展。
3.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仍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九五"期间,郑州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有根本改变,烟尘、SO2和NOX的排放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数量增加,尾气污染日趋严重。此外,郑州市由于受气候、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扬尘污染也严重地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TSP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首要污染因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尚未全部达到环境功能区二级标准。
4.地面水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郑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虽然较以前有所好转,但是部分河流仍属于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生活污水已成为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因素。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县(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5.生态环境建设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州市资源遭到无计划开采,大量林木被不合理砍伐,地表沉陷和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等物品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环境质量的恶化,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十五"期间,急需找准生态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入点,切实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