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现状:以嵩岳集团为代表的纺织工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工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工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抓住我国加入WTO给纺织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更好地发挥对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截止2001年底,我市纺织工业企业38户,拥有固定资产8.8亿元(其中净值7.2亿元)。2001年全市纺织工业增加值完成5.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销售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4%,利税总额完成1.1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7%,其中嵩岳集团2001年工业增加值完成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3%,销售收入11.6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92%。2001年纱、布、服装产量分别为72798吨、21735万米、1240万件,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9%、7.4%、2.9%。
规划目标:经过4年的努力,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十五”末,全市纺织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8.8亿元,平均年递增10%以上,年利税总额达到1.6亿元,平均年递增9%。
发展思路是:瞄准国际市场,以棉纺业为主体,以色纺、色织及仿真、超真产品为重点,以存量资产为基础、资本运营为手段、技术改造为突破口,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实力。
发展重点:
(1)棉纺业要以技术改造为突破点,扩大优势产品规模,调整产品结构。重点抓好下列项目:围绕建立“兄弟”品牌高档粗支高密、厚重织物和系列休闲服面料生产供应基地实施技改项目;围绕建立“三棉”品牌细支高密、轻薄织物和系列高档色织衬衫、休闲装饰面料生产供应基地实施技改项目;围绕建立“凤凰台”品牌纯纺、混纺交并织物和新型化纤仿真高档服装面料生产供应基地实施技改项目;围绕建立“雪山”品牌发展优化高档色纺纱、针织等功能用纱生产供应基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
(2)服装行业:服装行业要加快机制转换,提高产品档次,争创名牌,扩大出口,重点支持名牌产品发展,带动整个纺织行业水平的提高。
2.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机械工业
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以磨料磨具、电线电缆、电工电器、纺织机械、煤矿机械、水利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为主,企业众多,门类齐全,200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1.5%。机械行业要依托现有优势,加大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力度,走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
(1)农机重点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要以拖拉机、柴油机、收割机等主机为基础,重点发展与主机配套的农机具、粮油深加工设备以及水稻、玉米联合收割机,大力发展为农机、工程机械等配套的高效、节能、环保型柴油机动力设备。
(2)工程机械要在现有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产品和技术,提高现有产品的档次和性能,以郑工集团为核心,积极开发新产品,横向延伸产品链,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多功能工程机械产品,加大引进外资和合资合作力度,形成多功能、多品种工程机械族。
(3)电工电器优先发展大型、高效、节能、环保型电力设备,重点发展220千伏及以上大型变压器、GEF高效工业锅炉系列和循环硫化床锅炉、智能型发电机组以及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多种电线、电缆等,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成套能力,提高输变电设备的质量、水平和可靠性。
(4)磨料磨具工业重点发展专用的高性能产品,以高档涂附磨具、强力高效的大规模专用系列固结磨具、超精微粉、CBN磨料及制品等产品为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耐火材料工业
是我市区县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我市重要的原材料工业,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0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要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市场开拓,依靠科技进步,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行业先导产品。对现有的耐火材料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强弱兼并,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植壮大一批产业化带动性强、产业化生产能力强、系列化方面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坚持集约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结合的原则,限制生产普通高铝粘土砖,现有成型砖逐步向浇注料、散装料方向发展,重点研发特种高纯、高耐火蚀氧化物复合材料,开发高纯高铬耐火材料、特种功能耐火材料、节能降耗的高性能浇注料、可喷射施工的耐火浇注料等。大力支持耕生实业、中州企业集团、登封二耐、振中实业、东方集团、华宇耐材等企业集团的发展。提高耐火材料行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保持我市耐火材料行业的整体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