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意见的通知
(郑政〔2002〕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市政府同意《郑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二年七月十一日
郑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意见
(郑州市工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二年六月)
一、郑州市工业经济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全市工业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促进发展,使工业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工业经济结构现状
2001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344.7亿元,较上年增长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0.1亿元,较上年增长9.9%;工业产品销售率完成97%;实现利税68.8亿元,较上年增长5.2%;实现利润26.7亿元,较上年增长0.2%;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4.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的亏损额7.6亿元,同比上升32.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4.9亿元,同比上升51.6%。工业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9%。
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我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经过近几年的培育,汽车、铝工业、食品3大产业已初具规模。2001年3大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6%。2001年轻工业与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7.6:72.4(规模以上口径);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2001年高出8.1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优胜劣汰,优势产品快速成长。初步形成了一批在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市场形象、实现利税等方面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品牌。如宇通客车、日产汽车、长城牌氧化铝、三全和思念速冻食品、神象面粉、白象和天方方便面、花花牛乳业等。
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个体和私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极具潜力的增长点。2001年个体和私有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2%,比上年增长29.3%。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所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9.8%(规模以上口径),比2000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企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到2001年底,全市拥有大型企业49个,完成增加值56.7亿元(规模以上口径),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7%。其中:应交税金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4个,其税收额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6.7%。
高新技术产业在调整中健康成长,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近些年,市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工业结构的升级。截止2001年底,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3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8.8亿元,同比增长15.7%。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接近45%。
工业空间布局有效改善。随着中心城区的扩展,原在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向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郊转移,县域工业向县城、中心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2000年以来,郑州拖车厂、一钢、郑荣、油漆厂、锅炉厂、轴承厂、拖拉机厂等企业实施土地置换、进行易地改造。到2001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2.7%,两个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市本级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0.9%。
改革开放环境改善,郑州区位优势显现。吸引着世界500强企业集团、省内外大型知名工业企业和省内上市公司加速进郑,这必将加快我市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已进郑和即将进郑的有德国MAN、德国MW、美国杜邦、美国百事可乐、日产公司、沃尔玛、家乐福、正大集团、统一、顶新、乐凯、华润、安飞、上好佳、益辉、平高电气、安泰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