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卫生局关于认真学习李鸿忠书记在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各位局领导、局机关各处室,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
3月25日,市委召开了工作会议,鸿忠书记在会上作了题为《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讲话。现将鸿忠书记的讲话挂在深圳卫生局网站上(网址:www.szhealth.gov.cn),请局机关全体公务员、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认真学习。
特此通知。
附件:鸿忠书记在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五年四月四日
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
(2005年3月25日)
同志们: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市委班子的主要负责人作了调整,黄丽满同志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担负了更重要的工作,这是我们全市的光荣。组织上决定我接任市委书记,我衷心感谢党和人民的信任,感谢同志们的大力支持。深圳是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央、省委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全国人民和海内外都非常关心和关注。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我既深感使命光荣,又确实感到责任很大,担子很重。但是,有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有市几套班子和全市人民的信任帮助,特别是有历届班子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创下的雄厚基业,我有信心、有理由接好这一棒。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讲过,要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把我接任市委书记后想到的心里话跟大家谈谈。鉴于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在即,关于深圳下一步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要在党代会报告中讲;另外,今年初召开的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对全年的工作也作了部署。所以,今天我主要针对当前特别是换届之前这段时间的工作,针对干部队伍的思想工作状态讲几点意见,与大家作个沟通交流。会前,我把开这个会的想法在书记办公会上作了沟通,大家认为很有必要。我今天的讲话稿又经过了市委常委会的审议,所以,这个讲话也代表了市委的意见。我讲五个问题。
一、关于继承与发展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有继承才能有发展、有前进。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历代、历届老领导、老同志所开创的工作基础上,增创新的业绩。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25年,走过了1/4世纪的历史,这当中积累了什么经验,我们后人该怎样继承,怎样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新的发展,这是方方面面都关心的问题。借此机会,我向社会,向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向党内的同志作一个阐述。
(一)明了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延续根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科学地总结深圳的创业史、发展史,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深圳宝贵精神财富的关键,也是准确把握深圳新时期历史使命的关键。深圳25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特区初创时期。从1980年特区创立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包括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前后,这十多年间主要解决了几个问题:一是“杀出一条血路”,解决了如何办经济特区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大胆改革和探索,这对后来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产生了持续和深远的影响;三是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特区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对全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带动、激励和促进作用;四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本市生产总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长,经过9年突破100亿,再经过5年突破500亿。
第二个阶段是跨越式发展时期。以江泽民同志1994年视察深圳时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重要标志,1995年召开的市第二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这一时期,随着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特殊政策逐步成为普惠政策,深圳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一是继续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全面建设和完善各种要素市场,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十大体系。在所有制改革、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市场体系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腐保廉预防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二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继续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本市生产总值连续实现了1000亿、2000亿、3000亿元的跨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三是体现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在全国领先,到2004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1.75亿元的GDP和6000万元的税收,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4.6%,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3663亿元,万元GDP能耗0.43吨标准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万元工业总产值耗电量也大大低于国内其他城市。
第三个阶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2003年底召开的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和今年初召开的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省委的指示,认真审视深圳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确定了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思路。以此为标志,深圳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深圳面对的环境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客观条件方面,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问题日趋严重,“四个难以为继”和社会矛盾凸显的严峻现实对我们形成了倒逼之势。二是主观要求方面,建设国际化城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使我们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有了划时代性的转变,由“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这是今后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深圳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回顾深圳发展的历史,我们要永远牢记,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光辉杰作。
我们要永远铭记,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邓小平同志当初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亲自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发展的关键时期两次亲临视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江泽民同志先后15次来深圳视察指导工作,在特区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代表中央提出“四个不变”,勉励深圳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圳的建设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广东、深圳。胡总书记要求我们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强调特区要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温总理要求深圳要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办出新特色。省委张德江书记也非常关心深圳的发展,要求深圳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这些都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