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3、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抓住国家加大县乡公路建设投入的机遇,加快编报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从2004年起,每年公路养路费省统筹返还部分全部用于农村道路建设和管护。对农村道路建设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到2007年,重要县道普遍升级改造,一般县道全部黑色化,县道平均好路率达到80%以上;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条油路或水泥路贯通联网,实现所有行政村和60%村民组通砂石路。乡村道路好路率达到70%以上。
14、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加快瓦埠湖、高塘湖圩区综合治理,加强对南淝河、丰乐河、店埠河、派河等内河堤防和众兴、双河、永丰等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到2007年,基本建成20年一遇的农村防洪保安体系。加快推进滁河、瓦东、潜南三大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继续挖大塘、打深井,彻底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加快农业灌溉水费征收制度改革,实行“计水、按方收费”。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设投入。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要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和省水利投资。市财政逐年增加水利建设资金。对乡村建小型水利工程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15、搞好农村生态建设。抓好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巩固退耕还林的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对江淮分水区新造成片林,市财政按每亩6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搞好农村村庄隙地造林绿化,完善农田林网和绿色长廊。创造条件,逐步迁移住在生态保护区的农民。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水土保持、农村沼气、改水改厕等各种小型设施建设。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6、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以县(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体制县(区)要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各级财政都要设立专项资金,帮学校免除经济困难学生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支持,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继续调整和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17、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快建立适应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建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救灾防病能力。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肥西县作为省级试点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长丰县、肥东县要抓好乡镇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开。加大卫生扶贫力度,开展城市卫生对口支农活动。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对农村五保户和绝对贫困家庭实行救助。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及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
18、加快农村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结合省、市实施的农村“杜鹃花工程”试点建设,在全市乡镇建设一批集文化、宣传、广电、体育、科技培训功能为一体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形式的民间演出团体和文化企业,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实施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2005年,实现村村通广播和电视全覆盖,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数字电视会议系统。加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民群众健身条件,促进农村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