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中,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把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创建文明城市结合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坚持基本经验与改进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办实事有机结合起来,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目标想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想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未成年人确立远大志向;抓好规范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抓好基本素质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突出重点,不断改进,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
4、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切实把以德育人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要针对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不同阶段的特点,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任务。要改进目前对学校、对学生的考评标准和办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构。
5、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体现在课程和教材之中。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在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中小学德育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和武汉人文精神的内涵;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艺术课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书画艺术欣赏等内容;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各种小学校每周要安排1小时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平台,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