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体要求
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种渠道投资方式,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物价指数的变化,逐年增加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重点用于一些基础性、示范性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项目;同时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具体资助办法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民政部门研究制定。努力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拓展福利彩票市场,筹措更多的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鼓励集体、社会团体、个人以多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福利事业。现阶段的儿童福利机构在今后一段时期仍以政府管理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收养、家庭寄养、助养和接受捐赠等多种形式,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
二是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机构在确保国家供养的"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孤儿等特困群体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
三是运行机制市场化。社会福利机构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要深化现有国家、集体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改革,探索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盘活存量。对新办的社会福利机构,要打破旧框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作,真正体现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使各类社会福利机构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四是服务方式多样化。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服务提供支持。要大力发展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和网点,建立社区福利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福利服务。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切实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
五是服务队伍专业化。要严格依照岗位专业标准和工作规范要求,逐步提高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加强社会福利工作系统的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及岗位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福利服务队伍,实行社会福利行业的专业化管理。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方式,不断壮大社会福利志愿者队伍,使志愿者服务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二、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