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培育物流业等新的交通经济增长点,开发内部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
要围绕科技省、工业省、生态省建设,找准衔接点,延长交通产业链,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推进我厅的“劳者有其业”工程和再就业工作。要紧紧依托我省汽车、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玉米深加工、液晶光电子、现代中药等几大优势产业,加快建立大型专业化物流基地,大力发展以专业化为特点的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
大力发展服务业,面向系统外开拓市场,创造从业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为技能偏低的职工、女职工、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从业岗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富余人员的企业(单位),要结合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等,积极创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尽可能多地安置富余人员。
努力构建系统内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厅直单位从业人员搭造一个就业和择业“平台”。逐步实现系统内从业人员自主交流的开放式就业,使正规就业、固定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临时就业相互调剂、补充。各单位要积极开展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掌握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及时将劳动岗位信息(如岗位空缺和富余人员及其条件、标准、待遇等情况)向厅及厅直有关单位反馈与沟通。各单位招工在同等条件下,必须按照先单位、再系统、后社会的顺序进行招聘,对本单位本系统内能调剂、补充解决的人员,不要到社会招工。
三、加强思想教育,强化职业培训,提高职工的转岗能力和再就业能力
加强对职工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使职工深入了解就业形势、改革趋势和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及再就业优惠政策,转变身份、待遇观念,端正就业态度。
要教育职工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思想,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在岗、有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形势的变化等,明天也可能待岗或下岗。因而必须居安思危,积极在思想上、学习上、行动上做好准备,终生在一个岗位工作是不现实的,转岗是可能的。要树立自主就业的观念、竞争就业的观念,把下岗、转岗看作是人生的一次挑战和机遇,在职业流动和岗位转换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合各单位的人力资源结构情况,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在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展转岗、再就业培训,特别是帮助文化偏低、技能偏少、年龄偏大等弱势职工(女职工)提高再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增强他们的择业能力、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进而提高职工的转岗能力和再就业能力,走出一条培训、创业、再就业的良性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