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大力培育规模更大、带动能力更强的农业龙头企业。2005年,全市要形成年销售超30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5个,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0个。定报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增长30%。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培育组织程度更高的市场主体。2005年,继续重点扶持好3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数要增加30%。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其农产品营销主力军作用。加强持证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经营水平,持证农民经纪人培训率要达到80%以上。
4.着力提高农业外向化程度
着力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我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业实际利用外资较上年增长20%,其中新增农业利用外资100万美元的项目达20个以上。要着力培植发展专业大户,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提高农产品的专业生产规模。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推动我市农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要加大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力度,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品牌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打造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航空母舰"。积极组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加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展览会、产品推介会等促销活动,巩固和扩大我市农产品出口市场。
要以建成上海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结合自身定位,明确接轨上海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及推进措施,制定并实施好年度计划,在产业转移、农产品市场开拓、技术引进、招商引资、加快劳务输出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开创南通农业接轨上海工作的新局面。2005年,我市销往上海的农产品总额要比上年增长18%以上。
5.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大力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扎实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提高农技服务水平。根据苏政发〔2002〕147号和通政发〔2003〕74号精神,按照"稳定公益性、搞活经营性"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着力提高培训质量。一方面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2005年全市"绿色证书"培训人数力争超过1万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强化政策激励,形成"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输出服务"新格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2005年,全市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人数要增加20%;有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的乡镇比例要达到80%以上。进一步加快农机化进程。坚持从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积极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高效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2005年全市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00台,新增步行式插秧机400台以上,巩固和提高插秧机的使用效率和单机作业量,机插面积达到20万亩,确保完成"十五"目标任务。扩大油菜机械化收割和机直播技术的示范。加大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力度,努力提高农机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