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
3.严格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4.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重点是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逐步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5.加强急诊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科(室)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实现急诊会诊迅速到位,急诊科(室)、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6.加强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
7.加强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血液安全,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
8.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9.医院领导定期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
(二)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重点要求:
10.优化流程,简化环节,布局合理并增加服务窗口,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11.科室标识规范、清楚、醒目。
12.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做到有导诊咨询台、有候诊椅,大中型医院要有饮水设施、有轮椅、有电话等。
13.缩短各种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创造条件,开展预约挂号服务。
14.提供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
(三)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
重点要求:
15.自觉维护病人的权利,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16.服务态度良好,服务用语规范,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17.建立、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主动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18.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
19.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改进。
(四)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
重点要求: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