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实施意见

  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夯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产业基础
  14、优化市区产业布局。主城要“优二进三”,加快工业企业向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东工业区、临平工业区相对集中。以信息港、医药港建设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食品加工、女装、工艺品生产为重点发展生态型都市工业,以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三二”型产业结构。三个副城要“兴二促三”,承接主城制造业转移,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中心区,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保险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满足中心城市对农业的多种功能需求,建设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同时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区,形成“二三一”型产业结构。
  15、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把县(市)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同产业支撑结合起来,引导县(市)二、三产业向县(市)城和中心镇集聚,加快建设以“浙江光谷”、“中国白板纸”基地为依托,通信器材、造纸、运动器材、现代医药、新型建材为支柱的富阳特色产业区;以电子电缆、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为主体,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绿色产业为依托的临安特色产业区;以针纺服装、制笔、机械、医药为支柱的桐庐特色产业区;以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和浙江水泥熟料基地为主体的建德特色产业区;以水产品、农产品、竹木等绿色加工业为重点的淳安特色产业区。通过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加快县(市)城和中心镇发展。加强城镇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县(市)城和中心镇吸引投资、扩大消费、集聚要素和人口的能力。
  16、构筑市域1小时半旅游圈。以“旅游西进”为龙头,以“交通西进”为基础,加强市域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以西湖为中心、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为主线的旅游交通格局,构筑市域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促进市域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各区、县(市)要发挥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各自的旅游特色:萧山以观潮、主题度假为特色,余杭以文化景观和自然生态为特色,富阳以富春山水和东吴文化为特色,临安以高山及生态度假为特色,桐庐依托富春江山水发展山水观光游,建德要发挥新安江“水清、风凉、雾奇”的特色,成为浙西休闲度假旅游板块,淳安凭借千岛湖滨水度假的良好条件发展现代休闲旅游板块,与市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优化组合旅游线路,新辟和扩大杭州旅游空间,形成更加合理、更具吸引力的景区(点)空间布局,整体提升杭州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合力打响“游在杭州”品牌。要以“旅游西进”为抓手,加快西部5县(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7、构建层次分明的都市农业圈。依据杭州的地理特征、城乡格局、产业梯度等因素,构建“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圈层的都市农业圈。城市农业圈包括“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建成区范围,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花卉、林木、园艺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有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平原农业圈包括城市建成区以外的萧山、余杭两区的部分,以及富阳、临安两市平原地区,重点接受市区农业转移,建设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和畜禽、水产等基地,发展创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山区农业圈包括富阳、临安两市的山区部分,以及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市)全部山区,重点发展茶、桑、果、竹、菜、药等具有山区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实现生产保障型传统农业向融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转变。
  18、形成跨区域开放型发展格局。各个区块不仅要着眼于市域内部的互动与发展,还要根据区域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空间的关联性,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与行政区域外的联系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萧山要加强与绍兴等地的经济联系,深化纺织行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中国轻纺城”;余杭要加快融入长三角进程,发挥杭州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作用,深化与嘉兴、德清的经济联系;临安要加强与湖州、安吉在发展生态农业、共辟生态旅游线路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德梅城要发挥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口的区位优势,增强集聚能力,成为三江区域经济中心;寿昌、檀村镇要加强与金华、兰溪的联系,拉长不锈钢产业链,加快建材、特色市场和物流业的发展;淳安千岛湖镇要发挥旅游特色功能,加强与黄山的旅游合作,打响千岛湖旅游品牌。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