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优化主城的功能布局。进一步规划安排好老城区与萧山区、余杭区的发展空间,加强主城与副城的功能协调,推进“两疏散、三集中”。疏散主城人口和建筑,推动工业向江东、临平两大工业区集中,高校向下沙、滨江、小和山和江东、仓前5个高教功能区集中,建设向钱江新城、下沙城、江南城、临平城集中,提升行政办公、教育科研、文体卫生、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会议展览、旅游商贸、生活居住等功能,优化主城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立足主城各个区块的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以钱江新城为主体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和城市中央商务区,以武林商圈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区,以湖滨、吴山、南山路区块为核心的旅游休闲商务区,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的旅游核心区,以西湖区为主体的商贸、高教、科研、信息基地和总部经济、高端产业、旅游拓展区,以江干区为主体的以专业市场为特色、都市工业为支撑的物流配送基地,以拱墅区为主体,集专业市场、物流仓储、运河旅游文化和特色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6、优化副城、组团的功能布局。江南、临平、下沙三个副城是主城人口和部分市级功能转移的接纳地,重点承担主城生产、居住和高教功能分流,成为集现代制造业基地、出口基地、高教园区、物流园区、商务居住区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江南副城主要承接主城生产、商务、居住功能分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钱江南岸的远景商务、现代高尚居住区建设,强化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功能和商务居住功能。临平副城主要承接主城生产、生活功能分流,建设以现代纺织和加工制造业为主,兼顾现代物流、管理、服务等功能的枢纽型、开放型和多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下沙副城主要承接主城工业用地和高教、居住功能转移,成为未来杭州大都市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和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临浦、瓜沥、义蓬、塘栖、余杭、良渚“六大组团”是杭州中心城市的卫星城。要明确各个组团的功能定位,增强为主城和副城配套服务的功能,承接主城和副城的人口疏散和产业转移。
7、明确各县(市)城的功能定位。5县(市)城是县(市)域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杭州网络化大都市的二级城市。主要承接中心城市功能辐射,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带动县(市)域发展。富阳:富春江山水文化名城与滨江园林城市,大都市背景下的人居新城、创业新城。临安:杭州西部以山水风光和吴越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中心城市。桐庐:以富春江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德:地处“两江一湖”中心,浙西休闲度假胜地和浙西次中心城市。淳安:以滨湖山城为特色、生态型的风景旅游城市。富阳、临安属于杭州近郊,承担杭州城市产业、交通、旅游、居住、都市农业等功能。桐庐、建德、淳安中心城市发展要十分注重自身的特色,把山水城市风貌、风景旅游城市功能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大力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第二产业,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功能。
8、完善中心镇的发展规划。要以做大做强中心镇为出发点,适时合理调整乡镇区划,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撤销一批规模较小的镇,重点培育新登、太湖源、於潜、昌化、分水、富春江、乾潭、梅城、寿昌、汾口、威坪等11个中心镇。科学编制中心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近期建设详规,加强中心镇规划与市、区县(市)相关规划的衔接,已经批准的中心镇规划要严格实施,正在编制规划的中心镇要高起点规划,变更规划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把城镇密集、关联密切的区域作为一个城镇群来统一规划,使城镇体系内各城镇间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有机统一体。按照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同步抓好中心村规划,保持中心村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
三、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整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