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实施意见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实施意见
(市委〔2005〕13号 2005年6月16日)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化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城市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杭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就进一步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重要意义和总体思路
  1、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重要意义。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是指建立在市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区、副城、组团、县(市)城和中心镇为节点,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等为网络,以要素和功能各具特色、有机联系、优势互补为动力,以城镇融合发展、共兴共赢为目标,多主体互动、多层次和谐、多特色互补、多空间拓展的网状结构形态。进一步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克服现代“城市病”的客观需要;是发挥副城、组团和中心城镇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城市发展整体合力的重要举措;是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城市化经验教训作出的战略选择。
  2、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加快副城、组团、中心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构建市域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文化圈为抓手,促进空间科学布局,功能优势互补,要素交流整合,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构筑以市区为中心、县城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多层次、多节点、开放型的网络化大都市,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增强大都市综合竞争力。
  3、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把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作为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突出特色、多样和谐。突出杭州大都市的整体特色,强化各个区块特色功能和个性特征,促进各个区块特色的互补与协调,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各异、多样和谐的城市格局。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消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建立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通过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的调整与优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区域优势互补。坚持多层互动、整体协同。处理好主城与副城、组团以及市区与县(市)、中心镇不同节点之间的承接互动关系,强化中心城区对副城、组团和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副城、组团、中心城镇的自身活力和积极性。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发挥政府在建设理念、规划制定、重大项目布局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民间的力量推动网络化大都市的构筑。
  二、统筹城乡规划,勾画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发展蓝图
  4、加强市域的整体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要求,对市域1.66万平方公里范围进行合理布局,形成“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网络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体系。中心城市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增强对市域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发挥区域资源转换中心、经济增长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资金配置中心、信息交换处理中心、人才集聚中心的作用。5个县(市)城要加快建设步伐,扩大城市规模,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腹地的发展。择优培育发展一批经济基础较好、区位条件适宜、有发展前景的中心镇,促进要素集聚,提高功能档次,增强其作为小区域中心的地位。加强市区与5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综合交通、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规划的衔接,强化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在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中的规划协调和决策作用。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