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快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各地要强化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规划,培植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高中、职中(职教中心)的育人作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确保到“十五”期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发展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重点建设好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快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10.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乡镇和先进县(市)、区创建。各县(市)、区要加强统筹协调,继续坚持以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为突破口,加大扶持、指导与督促力度,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到2005年,全市有1至2个县(市)、区成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力争到2007年,基本实现全市区域教育现代化。
11.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各地要科学制定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乡镇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和高中要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校园网。力争每年新增校园网学校50家。建设南通市教育信息中心,构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坚持“三教统筹”,增强农村教育服务“三农”能力
12.不断完善“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机制。各地要根据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各类学校的综合功能,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有机结合,提高办学效益。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在发挥农民培训和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要为普通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师资和实习场所。农村中小学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要积极承担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和扫盲任务,促进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南通职教集团,整合职教资源,重点扶持、建设好省、市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扩大城市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建立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培养,提升服务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和外资举办职业教育,促进职教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