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港口:南通港重点加大沿江港口的建设力度,优化提升沿江泊位能力,近期着重抓好狼山港区二期集装箱改扩建工程、狼山港区三期深水泊位工程、如皋港区石化港储工程和通海港区的建设。推进现有长江码头技术改造和配套建设,不断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装卸效率,确保物流运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着力突破沿海港口的开发,按照国家沿海主枢纽港的功能定位,规划制定好沿海港口的近远期建设目标,抓紧开展洋口港LNG接收站和燃气电厂、减载锚地等项目前期工作。以吕四港电厂为突破,尽早启动吕四港的建设。至2010年,南通港力争建成万吨级泊位50个,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
3.公路:重点推进骨架公路建设,建成宁启高速公路和盐通高速公路,积极争取如东环港高速纳入规划并尽早实施,加快与各港口间公路连接线和市、县(市)间的干线建设。"十五"期间南通市新建、改建公路1197公里,至2005年,全市要形成市域范围公路干线网络,使对外市际及市区到各县(市)城以一级公路沟通、各县(市)城区间以二级以上公路沟通;2006-2010年新改建公路516公里,公路网的总体规模和技术状况进一步提高;2011-2020年新改建公路338公里,全市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公路网络。
4.铁路:按照"二纵一横、五条专线"的网络格局进行规划和建设,形成以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和通沪铁路为干线,以到开发区、电厂、港口、重点城镇为支线,并联通陇海、京沪、沿海、沿江铁路大动脉。"二纵"即新长铁路、通沪铁路;"一横"即宁启铁路;"五条专线"即狼山港专用线、如皋港专用线、吕四港专用线、洋口港专用线和江海(通海)港专用线。近期建设宁启铁路南通段、狼山港专用线和江海(通海)港专用线,"十一五"期开工建设通沪铁路;"十一五"期以后建设至吕四港、洋口港和如皋港的铁路专用线,形成全市铁路网。
5.内河水运:加快通扬运河和通吕运河的整治改造,使之全线达到五级航道标准;结合洋口港开发,进行其周边地区内河整治,形成一条南北走向、可供200吨级驳船通江入海的航道;整治海港引河,使之基本适应接转海轮的需要;建设通启和南星船闸,开辟南通至启东航道;建设焦港船闸,改善海安、如皋和盐城东台、泰州靖江等地水运入江条件。
6.航空:重点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配备先进的空中交通管制雷达、航路导航设备和陆空通讯设备,形成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和调度指挥系统、仪表着陆系统和通讯网自动转报系统,发展至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的鲜活品直达航空货运。
7.仓储:合理仓储设施建设布局,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改造和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同时全市规划新增740公顷仓储设施建设用地,主要布局于江、海港口、内河港区、铁路车站及公路货运站场附近,新建仓储设施用地重点向物流园区(中心)倾斜。
四、物流园区(中心)建设规划
物流节点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等,属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内容。根据南通市物流系统的服务目标,物流节点需兼顾国际物流枢纽、区域物流枢纽与市域配送物流枢纽等三种类型,并依次构筑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等不同层面的物流节点系统。
(一)选址原则
物流节点选址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南通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布局,其周边有较好开发利用前景;2、位于城郊结合部各种交通方式交汇地区;3、有利于支持南通市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发展; 4、物流资源较为丰富地区,有利于开展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服务;5、有利于组织市域物流配送。
(二)园区布局
根据南通城市总体布局和构建物流网络体系的需要,"十五"期间,要集中力量建设具有港城特色、有一定规模效益、为区域物流与国际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园区。充分考虑市域路网结构,在城市周边集中建立或有效整合数个物流中心,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成熟时将市内的原有仓库,通过功能扩展和设施改建,建设成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配送中心。结合《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市物流园区(中心)布局为重点规划建设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和与其相策应的九个物流中心及若干个配送中心。其中市区内按照"一主三副"的定位,重点建设好一个综合园区,即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同时配套建设好三个物流中心,即港闸物流中心、运河桥物流中心和开发区物流中心。通过便捷交通和信息共享使综合物流园区与三个物流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以面带点的结构形式,以适应港城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六县(市)根据各自拥有的物流资源特点,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形成合理分工,有利于整个物流网络优化的多个物流节点。各县(市)分别建设:海安火车站物流中心、如皋港物流中心、如东洋口物流中心、兴东机场物流中心、海门叠石桥物流中心、启东吕四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