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政府批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通政发〔2003〕6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三年八月四日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3-2020年)
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供销服务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物流活动正在从传统的相互脱节的形态,发展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全过程、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各国、各地区蓬勃兴起,进入新世纪后,南通市依托临江濒海的优越区位条件,并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经济运行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按照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改善全社会物流系统运行效率,努力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对提高南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大力促进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制定本发展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新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产品覆盖全国各地,行销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7.3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8.96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374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0.51万TEU,交通运输货运量7073万吨,货物周转量50.3亿吨公里。
南通具有国际、国内贸易港口的优越区位优势,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又"两头在外",决定了全市物流量巨大,对现代物流有着强大需求,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宁通高速公路全线开通,G204 、G328纵贯全市腹地,联系市区与各县(市)的高等级公路全面建成,S201、S203、S325等12条干线公路网络化工程改造进展顺利。2002年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四横五纵一环"的公路建设规划正在顺利实施。新长铁路已投入运行,苏通大桥、宁启铁路列入"十五"计划,苏通大桥已经开工建设,崇启大桥、崇海大桥前期工作抓紧推进,通沪铁路正在积极筹划之中。
全市拥有海岸线203公里、长江岸线166公里,可建5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海岸线40多公里,具有深水大港开发潜力;可建万吨级泊位的长江岸线30多公里。现有码头(泊位)9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28个。南通港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及中上游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国家沿海主枢纽港口,与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的199个港口有通航往来。全市内河航道293条,航道总里程3465公里。南通兴东机场按4D级机场设计,进一步扩建后可满足每小时25架次飞行流量,目前已开通至北京、广州等地航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发展不断拓展新的空间。
(三)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为现代物流业营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我市信息化建设坚持高起点、超常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75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21%左右;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10万户;互联网注册用户27.1万户,其中拨号上网用户19.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75万户。目前我市大容量、数字化的光缆网络已覆盖所有县、市和乡镇以及市区大部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和居民小区,光纤总长度突破10000皮长公里。2002年底,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10万门。互联网出市带宽达5000M,市内骨干网带宽增至10000M,互联网拨号端口3.4万个。移动交换机总容量达160多万门,基本实现全市无缝覆盖。联通CDMA网络现拥有145座基站和40座直放站,可提供优质的绿色移动通信服务。全市广电光缆达4950皮长公里,光纤入村率达90.4%,目前通过光纤同轴混合网的双向改造,正在逐步构建集语音、数据和图像为一体的"宽带、高速、多业务、多媒体"的广播电视和信息传输城域网。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种信息服务,也为现代物流业所必需的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