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优质化水平。当前,农产品市场供求已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需求。尤其是入世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以优质作为保障。要以标准化为手段,以国际化为目标,搞好规划,建设优质安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环境检测和综合治理,积极争取认证,严格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突出市场准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至2004年底,全市获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要达到200万亩以上。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市主要的农产品经营场所都要建好农产品质量速测站。2004年全市要组织制定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规程10项以上,申报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30个以上。除抓好现有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外,每县(市)、区要建设2-3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掀起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的新高潮。要依法加强对种子、农药、毒鼠强、肥料、兽药、饲料及其添加剂等市场的管理,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违禁药物等投入品在食用农产品上的使用。
3.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把结构调整同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增强对农村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要按照“抓点带面、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加快转移”的思路,尽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突出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要大张旗鼓地鼓励农民投资创业,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形成一个唤起民众千百万,实现个私经济大发展的生动局面。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农村小城镇。
(四)创新完善四项机制。
1.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在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加强学习党的农村政策,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坚决把中央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全面落到实处,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行为,保护农民长期、合法的权益。
2.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共赢”。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和龙头组织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分担、让利于民”的原则,制定保护价收购、保价返利、合作建厂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生产要素特别是资产得到优化配置,组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并逐步向股份制、合作制及工厂化、工业化方面发展,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根本性的机制保障。要强化对农民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的宣传,增强农民依法、依约履行合同的自觉性。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