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豫政〔2005〕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好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实施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各市、各部门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完成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二月十九日
河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全省上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坚持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缓解瓶颈制约,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8%、16.2%和10.6%。粮食总产量达到426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肉类总产量达到643万吨,牛奶产量达到74.5万吨,分别增长6.5%和50.2%。原煤产量达到1.44亿吨,发电量达到1185.6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5.4%和15.5%。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28.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8.8%,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76.52亿元,增长46.9%。优质小麦种植面积比重达到3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工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集中度、资源加工深度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建成投产了113个重大结构调整项目,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3%。旅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4%,城镇化率达到28.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继续扩大,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5%,提高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99亿元,增长31.3%。新增高速公路340公里,发电装机429万千瓦,原煤开采150万吨,有效灌溉面积162万亩。一批关系全局、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的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工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国有企业、投资、粮食流通、农村税费、农村信用社等改革和资源整合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国有企业完成改制765户。东引西进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4亿美元,增长36.7%;外贸出口达到41.7亿美元,增长40.1%。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支持改造了农村中小学危房110万平方米。建设了一批高校新校区和优质高中,新增高等院校基础设施350万平方米,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70.28万人,比上年增加14.6万人。加强了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安排改造了20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利用国家资金启动了449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全省新增病床5000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大,新增日供水能力32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城镇新增就业107.8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4%,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135万城市贫困人口得到低保救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3.15元,增长14.2%,近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04.9元,增长11.2%。
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能源、资源、运力、土地、资金、环境约束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就业任务艰巨,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均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安排实施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治淮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工业结构升级工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型火电基地、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态环保项目等重大工程建设。通过这批项目的实施,既有力拉动当前经济的增长,也为河南的长远发展积累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