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加快形成新城区中央商务区、滨江新城商务区、港闸商务区、火车站站前商务区和开发区商务区等5大商务区。
新城区商务区。新城区中央商务区规划占地面积100公顷,将南通传统文化与CBD所代表的城市未来风貌紧密集合,建成体现现代江海特色和浓缩精品文化的高品质城市中心。
滨江新城商务区。随着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努力将滨江新城建成南通市新的商务区。
港闸商务区。在外环北路越江路口建设港闸商务区。
火车站站前商务区。在南通火车站建设主要为火车站周边人流、物流服务,以金融和商贸功能为主的火车站站前商务区。
开发区商务区。在通盛大道以西、星湖大道以北地区建设开发区商务区。
(五)信息服务业
加快电信网、数据网、有线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信息基础网络。加速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到“十一五”末,建成覆盖全市的全光传输网。完善市、县宽带骨干网,实现光纤对所有镇、村的覆盖。继续扩充和完善固定电话网,推动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移动通信网建设,积极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加快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发展数字电视。加快构建政务信息处理基础平台,实现文件在全市各部门及各县(市)区之间跨区域、跨平台的无纸化流转。重点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数字地图、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动漫和游戏娱乐等增值服务。加快建立网上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服务应用系统,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网络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为城乡居民提供购物、教育、医疗、保险、农产品、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着重发展软件服务业,扶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大力发展以计算机组装和销售为主的信息产品服务,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品服务企业。
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健全南通市空间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到2010年,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成为满足全市信息化建设各领域需要的先进适用的信息整合基础平台。
南通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完成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实现“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的整合,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完成公务员电子邮件系统、公文流转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宏观智能报表系统建设。使全市电子政务总体应用水平达到长三角地区先进水平。
南通市政务信息资源库。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资源,依托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的技术环境、技术标准、信息标准、安全规范,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在市级层面建立起衔接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统一搭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内容架构,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信息资源共享。
全市电子数据中心。建成南通市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和完善南通市统计数据库,其中包括人口普查数据库、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建成南通市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完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全市提供高效、安全的信息服务。
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以南通港航EDI平台为基础,逐步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大型骨干企业,推动港口传统物流逐步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转变,努力拓展贸易、银行、保险、税务等领域的单证传输,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做好电子商务的配套,最终形成南通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并提供有关统计信息和其他增值服务。
(六)大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报刊书画、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博、创意动漫、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产业,积极培育报业、广电等文化产业集团。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文化服务基础工程和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提高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发展演艺、传媒、出版发行、印刷等重点文化产业。依托永兴多媒体建立大型光盘复制加工企业。依托南通大学,积极筹建南通出版社。依托节庆活动平台,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卡通产业。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依靠社会力量,大力兴办民办文化产业,除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外,其他文化产业如演艺娱乐业、印刷业、广告业、旅游业等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外资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政府加大文化投入。用足用好国务院、省政府颁布的各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政策。制定鼓励大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加大市、县(市、区)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发展南通特色的文化经济。构建南通文化人才高地。培养、引用、使用“三管齐下”,切实解决南通文化人才奇缺的矛盾。设立专项基金,选派优秀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艺术领域专门人才,到国内外一流的大学、文化单位交流学习。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文化名人”。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并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