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推动了苏通大桥、盐通高速、新长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入运营,打通了对外联系的大通道,形成了公路、水运、铁运、空运、管道运输等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大大促进了大宗物流的集疏运。2005年,全市物流总量达到1.72亿吨,增长12.2%。物流量的不断攀升有效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全市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达4700多家,南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在2004年全国物流企业百强中列第42位,在全省排名第一。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其中,海门叠石桥物流中心已竣工开业,家纺产品物流辐射全国各地和世界部分地区。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火车站物流中心、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5.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业态得到明显提升
“十五”以来,全市大力鼓励和发展民营、外资、股份制等非公有制经济,各种非公经济不断进入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服务业投入多元化,经济成份多样化的发展新格局。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投入达到172.89亿元,占规模以上投入的25.7%。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达到11.96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15.2%。服务业开放度的提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十五”以来,大润发超市、上海农工商超市、新一佳超市、麦德龙、易初莲花、金鹰国际等几十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南通,有效地提升了全市商贸流通业态,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
“十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规模总量不足。由于南通市服务业基数低,发展速度低于第二产业,致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结构不尽合理。南通市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仅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就占全市服务业的32%左右。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是科技和信息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3.企业规模偏小。南通市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抵卸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发展机遇
1.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发达国家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行业,高集聚性、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知识性服务业大量兴起及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服务模式和产业升级,世界服务业正向跨国化、规模化、产业化、外包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取向改革、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南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和随之带来的产业转移,客观上为南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江苏省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是南通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对港口运输、仓储和物流业,社区服务业及沿江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直接推动效应。
2.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是城市化建设提速提供的动力。“十一五”期间,南通市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据预测,2010年南通市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从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与服务业增长关联度来看,城镇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商业、餐饮、社区服务、房地产、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二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的动力。随着南通市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大了对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的需求,特别是未来3~5年,南通市将有不少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必将会带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三是消费结构提升提供的动力。近年来,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2005年人均GDP已达19060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84元,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南通市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对教育、文化、卫生的需求,对住房、旅游、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十一五”期间,将是南通市居民消费结构大幅提升的阶段,而消费结构提升必定会有效促进南通市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3.有利的发展条件
一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南通市地处沿江沿海两大经济带的结合处,是连接苏南和苏北两大区域的重要纽带,是长江以北最直接接受上海辐射并向苏中苏北传递上海辐射的重要传导区,“十一五”期间,随着三座跨江大桥的全面贯通,南通市将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为南通市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良好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南通市着力构筑以水运为基础,陆运为主导,空运相辅助,江海河贯通,水陆空配套的大交通、大物流格局。目前,南通已成为长江流域进出口物资的重要流通枢纽,必将为南通市打造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物流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南通市教育水平较高,优质高中覆盖率达到85%,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和劳动条件已经具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