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坚持面向基层、定向培训、提高水准的原则,加快人才培养。从我省实际出发,积极提供优惠条件,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稳定艺术队伍,引进高级艺术人才,以充实和加强我省的文艺创作队伍。到2005年,艺术从业人员中,应有一定数量硕士以上高学历专家;文艺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等艺术学校毕业文凭的应达到40%,到2010年,应达到80%,改变长期以来文艺团体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升我省艺术教育层次,将充分利用现有艺术教育资源,开展戏剧文学、戏剧导演、戏剧音乐、舞台美术、舞蹈表演、导演、器乐演奏及影视、群文、文化产业等专业进修、培训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组建“陕西艺术学院”,招生规模扩至3000多人,并开展在职培训。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培训人才。每年向京沪艺术院校输送10名左右学员,到2010年学员人数应达120-150名。与有关高校合作,开办其他艺术院校目前未开设、而我省又极缺的艺术专业培训班。
3、繁荣文艺舞台,加强演出管理,调节演出机制,建立健全演出经纪人制度,活跃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演出奖励制度,制定《陕西省演出奖励条例》;鼓励省直属各院团深入农村、工矿、边远贫困山区为群众 演出,坚持文艺下乡,送戏下乡。同时注意开拓对外演出市场。市(地)、县级剧团要积极演出,力争达到80%农村人口看戏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以省演出公司为中心,形成辐射全省的演出网络。设立陕西省演出设备服务公司,将国家投人大型演出的设备、服装等集中投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为各类营业性演出和全省范围的调演、艺术节及参加全国性艺术调演活动做好服务工作,使公益性、经营性演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活跃演出市场。
4、加强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五年中,针对我省艺术创作和演出市场中出现的热点现象、倾向性问题,有组织地开展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工作,努力形成创作促进理论研究和评论,理论研究和评论指导艺术创作的格局,克服评论与创作“两张皮”的弊端。逐步建立健全艺术研究、评论机构,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引进高级理论评论专业人才。到2005年,平均每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5篇;后五年中,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0-15篇,著作3-5部。对在全国获奖的理论工作者,省上予以奖励;艺术评论和艺术研究队伍形成老中青“金字塔”型的合理人才结构,改变艺术评论、艺术研究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
(二)音像、影片发行放映事业,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形势,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挖掘行业内部潜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在注重社会效益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