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强组织引导,扩大劳务输出。渭北“旱腰带”浅山区靠近关中经济带,具有组织劳务输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各市、县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加快发展劳动力输出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逐步建立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关系,加强输出劳动力的定向技能培训,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为山区群众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三、努力增加渭北“旱腰带”浅山区扶贫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增加投入是搞好渭北“旱腰带”浅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大对渭北“旱腰带”浅山区的扶持力度,省上决定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再拿出500万元,专项用于渭北“旱腰带”浅山区五县的扶贫开发,各有关市、县要按照省、市、县1:1: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各项资金都要按照统一规划、捆绑使用的要求,实行项目管理并报省上备案。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异地开发和科技扶贫等有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上。
扶贫资金是国家为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设立的专项资金,各地要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安排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户运行,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力度,定期开展审计检查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严禁挤占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一旦发现,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挪用、挤占扶贫资金 的县,省上将在下年度的资金安排计划中予以扣减。
四、切实加强对渭北“旱腰带”浅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为了确保渭北“旱腰带”浅山区扶贫开发取得实效,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渭北“旱腰带”浅山区农村工作的全局,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各地要加强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县、乡两级领导班子,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主要领导干部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扶贫开发工作的连续性。
落实渭北“旱腰带”浅山区扶贫开发各项任务,关键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越是贫困的地方,越要选好带头人。渭北五县要把“旱腰带”浅山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思路和“五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实施扶贫开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培训作为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帮助他们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要继续把选派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乡村挂职锻炼和提拔使用结合起来,使更多的年轻干部能够在扶贫开发主战场建功立业,锻炼提高。
搞好渭北“旱腰带”浅山区的扶贫开发,必须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打总体战。各地要组织动员当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两联一包”定点扶贫工作。要充分发挥平原地区的优势,组织开展平原地区与贫困山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同时要广泛争取区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社会各界对渭北“旱腰带”浅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积极开展“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双学双比”以及“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渭北“旱腰带”浅山区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