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努力改善渭北“旱腰带”浅山区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村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今后一个时期,渭北“旱腰带”浅山区要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和参与式扶贫的要求,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切实抓好省上确定的34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渭北 “旱腰带”浅山区缺水这个主要矛盾,按照“五到村”(水利部门送水到村,电力部门送电到村,计划、交通部门负责道路到村,邮电部门负责邮递、电话到村,广电部门负责广播电视到村)的要求,组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加强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实施好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等项工作,促进渭北“旱腰带”浅山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加大移民扶贫异地开发力度,加快改变特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渭北“旱腰带”浅山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加之地方病影响,部分地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只有实施移民扶贫异地开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要把移民搬迁作为渭北“旱腰带”浅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陕扶办发[2002]31号”《关于加强移民扶贫异地开发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以缺乏生存生活条件的特困人口贫困户为主要对象,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切实做好移民扶贫异地开发工作。要认真调查摸底,选准搬迁对象,坚决杜绝“搬富不搬贫”的现象发生。要把移民搬迁工作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及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做好搬迁户的后续扶持工作,真正做到搬迁一户、致富一户。
(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各地要坚持扶贫到村到户的原则,大力推行小额信贷扶贫,积极扶持发展以种养业为重点的户办产业,帮助群众建立增收的稳定来源。按照“生产有基础、发展有前途、市场有销路、群众能增收”的原则,组织引导群众,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同时,要扶持发展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批发市场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五)深入开展科教扶贫,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地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努力发挥科技在渭北“旱腰带”浅山区扶贫开发中的先导作用。要充分利用靠近关中平原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优势,吸引科技人员参与扶贫开发,积极为贫困乡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为重点,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力争在一两年内使每个贫困户能有一名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致富技能和实用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