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入开展科教扶贫,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地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努力发挥科技在秦岭北麓山区扶贫开发中的先导作用。要吸引科技人员参与扶贫开发,积极为贫困乡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办好科技示范样板,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要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点放在秦岭北麓山区,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为重点,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力争在一两年内使每个贫困户能有一名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致富实用技术。
(五)加强组织引导,扩大劳务输出。秦岭北麓山区靠近关中发达经济带,具有组织劳务输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各市、县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加快发展劳动力输出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逐步建立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关系,加强输出劳动力的定向技能培训,逐步实施上岗资格证书制度,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为山区群众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三、努力增加秦岭北麓山区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
增加投入是搞好秦岭北麓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的精神,今后,省上和秦岭北麓各有关市、县都要把扶贫开发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确保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各地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投入到秦岭北麓山区的开发建设中来。要按照参与式扶贫的要求,动员组织贫困乡村的群众投工投劳,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建设美好的家乡。
为了加大对秦岭北麓山区的扶持力度,省上决定每年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专项用于秦岭北麓山区的扶贫开发,秦岭北麓各有关市、县要按照省、市、县1:1:1的比例,进行配套。为了保证配套资金的落实,省上的资金要在市、县配套资金到位后进行拨付。这笔资金统一由各级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按“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原则管理,主要依据贫困人口基数进行分配,重点帮助秦岭北麓山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提高贫困群众收入。
为了充分发挥这笔资金的作用,更好地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各县(区)可由省、市、县安排的资金中拿出10%-20%进行贴息,从农村信用社筹集信贷资金,以小额信贷的形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生产,解决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各地组织的信贷资金,参照《国家信贷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陕西省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贫困户使用信贷资金年息按3厘计,利息差用省、市、县财政扶贫资金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