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铜陵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注重劳动保障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为推进我市奋力崛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调整等劳动保障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坚持创新工作机制,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劳动保障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积极探索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的新机制。
  主要目标:总体上实现全市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劳动关系比较和谐,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一)扩大就业规模。加快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逐步扩大就业规模,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就业8-1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左右,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二)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规模适度、素质优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到“十一五”末,力争使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高级工达到16%。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实现向省级统筹过渡,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到201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非职工居民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万人、35万人、16万人、13万人和10万人,基金征缴率保持在90%以上。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受社会保障。
  (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络。基本建立“用工登记,动态管理”的劳动用工登记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市场化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
  四、“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