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得以夯实,管理服务进一步加强。初步构建了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式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基本实现了机构、人员、工作、经费、场地、制度“六个到位”和“五个统一”。社区专管员队伍得到充实、扩大。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台帐、社会保险补贴台帐、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数据库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信息资料进一步规范,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金保工程”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实行了社会保险费一票多费征缴。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建立并逐步完善经办机构内控制度。开通了劳动保障网站,全方位服务能力增强。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趋于老龄化、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日渐复杂化,新形势下劳动保障工作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进入攻坚期、新生劳动力资源进入高峰期、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加速期。“十一五”期间,每年我市需就业再就业人员2万余人,年均新增就业人数约1.6万个,供求缺口0.4万人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低素质劳动力过剩与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结构性失业现象明显。多数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偏低,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就业矛盾开始显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被征地农民被征地后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城乡就业尚处实施阶段,方法不多,经验不足。
(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十一五”期间我市老龄化问题更加显现,预计2010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将达到4万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基金支付面临巨大压力。实现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实帐运转5%的目标,每年需资金7500万元。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以及务农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十一五”期间必须全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三)劳动关系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以及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历史遗留问题集中显现。不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逃避社会保险义务、恶意克扣拖欠工资的问题在用人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体制转轨遗留的劳动关系问题尚未完全有效得以解决,劳动争议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企业工资分配关系不尽合理,部分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缓慢。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执法监察力量薄弱。
三、“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