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仅要贯穿于“十一五”发展的全过程,而且要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始终。结合运城农村实际情况,我们要在制定长远规划的同时做好当前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好步,奠好基。2006年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抓整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要以县为单位,科学制定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县、乡、村三级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力求全面,要统筹考虑农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管理、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进步和新型农民培育。要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结合起来,与发展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结合起来,与摆布和实施重大项目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尽快完成规划并组织实施。
2、抓工程带动。围绕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基本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扶贫开发、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七个工作重点,从农民最急需、最迫切要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市确定了30项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各县(市、区)、有关部门一定要精诚团结,密切协作,争取在年内全部完成任务,以此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
3、抓村庄规划。各县(市、区)及建设部门,要切实加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在规划中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要体现特色。立足各村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尊重各地的民俗传统和生活方式,注重保护好乡村地域特色与优秀文化传统。要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建议,依靠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制定规划。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建设模式,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力争在年末完成十分之一中心村的规划编制任务。
4、抓环境整治。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农村“四化、四改”的要求整体推进,在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要以环境整治为重点,改变目前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面貌。环境整治要重点搞好“三清四无”工作,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四无”要达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贴乱挂、无乱排乱倒”的标准。在整治过程中,要研究探索保持环境整洁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到2006年底,全市75%的村建立填埋式垃圾场,40%的村达到卫生村的标准。
5、抓试点示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在抓好试点、积累经验、掌握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从今年起,全市要组织实施“百村试点、千村治理”工程。在全市分不同类型选择130个有代表性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示范村,突出抓好,摸索规律,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同时“十一五”期间要对1300个村进行人居环境治理,每年治理260个村,到2010年使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建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新的改观。市县两级政府要从财力上对环境治理村进行倾斜。
在推进示范工程过程中,市、县(市、区)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都要确定专人,制定示范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到位。工作方案要分不同类型,从五个方面制定“十一五”时期的建设标准,一是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根据不同类型,达到3500-5000元以上;二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住房、农村“六通”、公益设施建设、教育发展等6个方面制定详细指标;三是乡村风气健康向上。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效果明显;四是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基本达到“四化、四改”要求;五是社会管理民主。对示范点的总体要求是,2006年规划起步,2007--2008年完善提高,2009--2010年整体推动、初见成效。逐步形成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引导示范体系,辐射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