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扶贫移民、整村推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四项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提升质量,四轮驱动,整体推进。平陆、垣曲、夏县、闻喜、万荣、新绛要利用省上支持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的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加工业及工业制造业,增强“造血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十一五”期间,要基本解决365个贫困村,18.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而实现稳定脱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0、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要以县为主,搞好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治理。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以“四化、四改”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四化”是街道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村庄绿化,要抓好主要街道绿化,四旁植树,庭院绿化,培育公共绿地;环境净化,重点整治脏、乱、差,村村建立填埋式垃圾处理场,对村庄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并建立环境净化的长效机制;路灯亮化,主要街道安装路灯,配套照明设施。“四改”是“改水”,要使农民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改厨”,要积极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用燃气灶逐步取代现行的燃煤、燃柴灶具。“改圈”,要做到人畜分离,有条件的地方提倡标准化养殖小区。“改厕”,要消灭露天粪坑,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厕所,提高水冲厕所的比例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四化四改”工程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稳妥进行。“十一五”期间,全市每年重点治理260个村,每年要建成150个园林村。各级财政要在“四化四改”工程上给予适当补助,确保工程完成。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村庄整治,提倡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兴建农村公益事业,积极探索村企结合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防止城市和企业污染源向农村扩散。
11、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实现全市公路无土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要在巩固水泥(油)路通村达户、村村循环和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深入推进“通组达户”工程。使100%的建制村主巷道硬化,95%的建制村实现“户户通”,为广大农民出行创造便利的条件。
12、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通过调蓄引水、水净化处理等措施,到2010年解决全市1874个村庄152万人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微生物污染等饮水安全问题,兴建供水工程80处。2006年解决500个村庄35万人饮水困难,兴建集中供水工程20处。
1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按照“小康林业”建设的工作思路,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全面启动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乡村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等五大工程,加快建立生态保护屏障。从2006年起,每年投资4000万元,完成造林40万亩,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今后五年,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5万亩,生态自然修复面积9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计划,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14、加强农村能源及配电网络建设。2006年,投资6500万元,新建10KV输电线路508公里,低压线路1691公里,改造农户48521户,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在适宜的地方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大中型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四改”发展。2006年,投资6000万元,新建沼气2万户。到2010年,全市农村沼气用户达到20-22万户,占到适宜农户总数的40-4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