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

  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百村试点、千村治理”工程。在全市分平川、丘陵、山区、城(厂)郊等不同类型,选择130个有代表性的村作为试点村、示范村、重点村,分不同类型制定标准,认真组织实施,摸索规律,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闯出路子;“十一五”期间对1300个村进行人居环境治理,每年治理260个,到2010年使全市三分之一的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新的改观。
  (一)建设现代农业,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耕地面积稳定在820万亩左右。“十一五”期间,启动并实施好5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重点进行高标准旱作农田、节水灌溉高产农田建设和盐碱地耕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发展思路在粮食主产区,高标准改造中低产田70万亩。抓紧建设重点水利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积极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类水资源,增加供水能力。要举全市之力,重点兴建夹马口灌区北扩工程,新增水浇地面积33.3万亩,改善水浇地面积7.2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大中型泵站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广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到2010年,基本建成节水型浇灌农业体系和节水旱作农业体系,新增有效浇灌面积2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万亩。坚持用现代条件装备农业,积极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要增强灾害天气的监测能力,完善灾害信息预警发布体系,加快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培育壮大果、菜、畜、粮、棉优势产业带和芦笋、中药材、蚕茧等特色种植基地。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粮食优质产业工程,在稳定面积的同时,主攻单产,保证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4亿公斤以上,力争达到15亿公斤。果业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扩大出口的工作思路,产量达到40亿公斤以上,成为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养殖小区,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和防疫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促进畜牧生产快速健康发展。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2万吨、10万吨和6万吨。蔬菜生产要走特色化、标准化发展路子,狠抓质量,丰富品种,打造品牌,扩大营销。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苹果”等出口基地建设,使农民从出口创汇中得到实惠。要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到2010年无公害农业基地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绿色食品认证达到100个以上。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要支撑作用,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现代化经营理念的企业管理队伍。要围绕果、菜、畜、粮、棉等主导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全省最大的果汁集团、棉纺集团、饲料加工集团、肉鸡出口集团、油脂集团。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农业产业化专项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扶持优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争取年末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0个。要优化环境,不断引进龙头企业,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兴办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保证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