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工业投资逐年加大。“十五”以来,持续不断滚动实施“310”、“313”、“5313”和新型工业调产计划,通过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和投产见效,成功实现了工业调产“一年起步,二年入轨、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明显见效” 的目标,五年全市共实施工业结构调整项目447项,完成投资199亿元,其中2001年94项、7.8亿,2002年106项、11亿,2003年122项、16.2亿,2004年218项、72.2亿元,特别是2005年,制定并出台了工业结构调整 “8553”计划,即培育八大战略产业,建设五大工业园区,扶持30户行业龙头企业,每年循环抓50个骨干项目,全年实施项目169项,完成投资91.8亿元。2005年与2000年比由投入拉动的产出23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68%。
三是规模企业不断增多,大型企业作用突出。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2005年底,全市规模企业达到521户,比2000年增加234户。产值超亿元企业65户,其中超40亿企业2户(汾西、安泰),超10亿元企业3户(榆化、经纬、华能),超亿元企业19户,这些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6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67.7%。
四是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原则和行业集聚、产业对接、资源共享、循环经济的要求,初步形成了榆次工业园、晋中医药园、安泰工业园、榆社化工园、九鑫焦化园等五大示范园区,2005年完成产值10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一;由于工业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市已形成一 批初具规模的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以经纬为龙头的纺机产业集群、以榆液为龙头的液压及配件集群、以大华为龙头的玻璃器皿集群、以安泰为龙头的焦化产业集群等,使我市工业整体规模、产业集中度、配套能力、技术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是大力推进工商企业改制,突破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几年来,我市的工商企业改革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以股份民营为取向,以职工国有身份和国有资产“双置换”、以鼓励股权向经营层和经营者“双集中”、以生产与生活、主业与辅业“双分离”为中心内容,取得新进展。截至2005年底,全市纳入工商企业“二次改制”的国有和非国有规模以上企业772户,已完成改制735户,占95.2%。从改制形式看,股份制改组471户,占64.1%;出售转让120户,占16.3%;破产100户,占13.6%;其他形式44户,占6%。累计退出国有资产16.1亿元,置换职工身份57058人,支付经济补偿金4.9亿元。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在突破,内生动力正在增强。
2、难得的机遇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正处于总量上台阶、产业上水平、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集中表现是民间资本开始活跃,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一大批工业调产项目已经或即将投产见效,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接续产业发展壮大,高新产业正在出现,全市上下出现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争先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工业经济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从国际上看,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生产要素流动、新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从全国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中长期内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有利条件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我省我市能源、原材料需求将持续扩大,将从整体上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十五”期间的大发展,全市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我省将致力于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我市实施建设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战略,这些都为工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和强力支撑。
|